扶贫这5年,我深深地感触到,只要用真心,真诚地去对待贫困群众,得到的自然是贫困群众最真诚的情谊,这也许是我从事扶贫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
“你咋来哩?这犄角旮旯,你都能摸着了!”扶贫工作初期,我去穆王自然村杜成玉家走访,听了他的问话,我打开记录本让他看,看了半天,他说:“你这叫梅花图?”“这不叫梅花图,这叫扶贫地图!不过,真正的地图在这儿!”我拍着胸脯说。“噢——”他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在场的村干部、村民都笑了。
5年来,我的扶贫工作先后做过4次调整,也就是说分包过4个村。每调整一次,我都把它当成人生新的起点、新的阵地和新的考验。每到一个村,我首先了解该村贫困情况,包括总人数、户人数、致贫原因等情况。然后,与村干部一道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如该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及家庭成员名字、性别、出生年月日,包括男孩的配偶、孙辈情况,女孩的出嫁时间、嫁入地方、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一一询问清楚,并详细地记录下来。
有意思的是,我与村支部委员一起在一个贫困户家里走访时,由于询问得过于细致,遭到该贫困户的呵斥:“你们是来扶贫的,还是来查户口的?”
我知道群众评为贫困户后,面对周围人的非议心里很烦燥,便和颜悦色地解释:“之所以问得这么详细,是想详细掌握您家的具体情况。‘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袄’,女儿日子好过,父母不会受穷。只有详细了解,才能因户施策,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
看贫困户面色缓和,我又说:“我不是查户口的,是查贫困原因的。只有查清致贫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番暖心话,也打开了贫困户的话匣子。
走访中,因问得详细,印象就深刻。回家后,我闭上眼睛,基本上能把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梳理一遍,并根据行走路线和贫困户居住的方位,绘出一张简易地图。然后,再在地图上标注清楚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经常看一看,印象更深刻。
之后再走访,我基本上都是只身一人,按照心中的“地图”直接入户。这样看似孤单,可效果理想。因为没有村干部在场,群众没有了思想顾虑,可以无拘无束地交谈。作为帮扶人的我,也能掌握到更加真实、全面的情况,为早日脱贫找准突破口。
在交谈中,贫困户李桂荣给我透露了她的一个心结:村上一个叫程志永的五保户,膝下无儿无女,感觉身边凄凉,就抱养了个孙女(由于不懂法律,没有履行抱养协议),但在村委帮助下,在老人名下上了户口。5年前,老人病故了,这个孙女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李桂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将孩子领到了自己家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供养起来。孩子很争气,学习很努力,转眼到了读初中的年龄。李桂荣二话没说,直接把孩子送到了赵集二初中。
这时,问题来了,李桂荣的爱人因糖尿病后遗症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每年需要大量的药费,加上孩子的学费,收入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时候村“两委”决定把他家纳入贫困户,可贫困户名单上没有孩子的名字,这令李桂荣很是伤心。
当李桂荣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时,我安慰她,一定及时向上反映。时任赵集镇党委书记童孟军听了我的汇报,责成镇民政部门实地核查情况,与村委会一道到派出所变更了户口,孩子真正成为了李桂荣家的一员。李桂荣高兴地说:“春节了,俺跟瞎子(爱人)一起登门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要谢,就谢习主席,谢共产党!”
最后,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搞扶贫工作要放下干部架子,丢掉虚荣思想,真正地走近群众、走进农户、走入百姓心里,并帮助群众代办扶贫之外的事情。当干部与群众之间没了距离感,谁也离不了谁的时候,扶贫工作才算是做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