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战争年代,许多老区人民都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战斗打到哪里,由老区人民组成的拥军支前队伍就跟到哪里。据统计,当年在沂蒙老区400万人口中,就有10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余万人血洒疆场;沂蒙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是取得胜利的后勤保障。
和平年代,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把中国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空前的团结凝聚了起来。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不管是快递小哥、小区物业,还是种菜农民、返乡学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春少年,人人争着上前线,个个都是战斗员;许多普通民众甚至在危险关头、危急时刻,利义面前讲义不讲利,牺牲小家顾大家,真正体现出了“全民动员,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情怀!
有外国友人感叹:灾难面前,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动员力和战斗力!
看过新闻的朋友想必都还记得疫情期间的这些画面吧:某地某村,为了阻止人流来往,一位老大爷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地守在村口;某地某村,姥姥姥爷拒绝外孙登门拜年,只用无人机空投压岁钱,外孙望着姥姥姥爷家的门,哭道:“姥爷姥姥,你们不要我了!”……
在邓州的城市乡村,广大共产党员、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工程建设者们奋战在抗疫一线,而在他们身后,则是无数的人民群众在做后援,在提供着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疫情期间,位于邓州城区三贤路的环卫工人“爱心早餐”项目部,10名志愿者每天都在忙碌准备早餐。“早上、中午八宝粥、大米稀饭,中午胡辣汤、糊汤面,晚上绿豆粥,菜有甘蓝、洋葱、生菜、白菜等……”邓州市爱心公益协会理事徐涵介绍说。
从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起,这些志愿者就开始免费为中心医院、人民医院400余名工作人员制作、配送一日三餐,全力保证他们吃饱吃好,早日打赢“抗疫”战争。
疫情期间,位于市区雷锋路中段的“兰州拉面”馆,主人韩军和马国真、马晓龙、鲁启明一直在为各值守卡点免费送饭。
韩军和马国真、马晓龙、鲁启明原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乡上五庄村的回族村民,2010年来到邓州,开起了一家“兰州拉面”馆。疫情发生后,韩军、马国真和马晓龙、鲁启明在电视里看到许多值守在卡点上的基层干部不能脱岗,中午只好蹴着吃泡面镜头时,大为感动,于是便从2月7日开始,免费向各值守卡点送饭……
疫情期间,邓州义工联合会携手花洲大药房,赶到张楼乡张油坊村给村民们讲解、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给他们分发口罩、消毒液等。志愿者阮丹丹经过多方努力,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从安徽运回26吨双氧水,全部捐赠给市疾控中心;携手利阳水饺店给市中心医院捐赠1500个口罩,给市交警队捐赠上千个口罩、消毒液5箱、酒精5箱……
和邓州义工联合会一样,邓州市社区志愿者协会、蓝天救援协会成立防疫宣传队,组织宣传车辆在社区进行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普及科学防控知识;邓州小草义务工作者协会为市中心医院捐赠护目镜200个、3M口罩120个……
疫情期间,邓州多个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们纷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红马甲”成为寒冬里最亮眼、最温暖人心、最鼓舞士气的一抹红。
疫情期间,十林镇大东村多名70多岁的老党员组成“党员突击队”,争当防疫先锋,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年轻党员树立了榜样。
85岁有着60多年党龄的武明道,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这次防控攻坚战中,他主动承担起了村里几名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的“五帮一”工作。他说:虽然我已退休了,但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生命不止,战斗不息!
疫情期间,许多春节返乡的大学生也纷纷参与战斗,坚守一线;他们不惧危险勇于担当,争做疫情防控的排头兵,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疫情防控贡献知识和力量,唱响了一曲曲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青春之歌。
文渠镇文渠村返乡大学生赵楮文是平顶山学院的学生。春节返乡后,面对汹涌的疫情,他主动向村支书提出加入文渠村志愿服务队的请求,成了村里的一名防疫志愿者。从正月初六开始,他每天坚守在防疫一线,在村口协助村医、民警劝返外来车辆和人员,到居家隔离户门前宣传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帮助居家隔离户联系配送生活物资……
在十林镇汤河村的疫情防控队员中,吕淑睿是年龄最小的一个。1999年出生的吕淑睿,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她每天都和父亲一起走村串户,发放宣传单、排查返乡人员信息,劝阻婚丧喜宴……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这场以人民为主体的抗疫战争: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