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又因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故有“中原”之谓;更因地处九州之中,再有“中州”之称;还因远古时期被人描述为“左手执矛、右手牵象”之地,“豫”之简称遂约定成俗,代代相传。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初都淮阳的炎帝和初都新郑的黄帝在此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民族生存格局,炎黄子孙遂由此繁衍,中华民族遂由此发祥;有史以来,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200余名帝王在此施展抱负,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平分其半(洛阳、开封和郑州、安阳);此外,中华农耕文明由此开启,中华原典思想由此诞生,中华四大发明由此发端,中华科技由此繁荣。
正因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史界素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说法。
正因河南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兴衰关乎民族荣辱,故司马迁有文曰:“得中原者得天下”;司马光有诗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南还是炎黄子孙的祖根地、中华姓氏的发源地。相传:伏羲统一九大部落之后,“制嫁娶,正姓氏”,中华姓氏遂由此产生。在《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当今中国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在依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薪火相传,血缘相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血脉和纽带,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海外华人前来河南认祖归宗。
正因如此,“老家河南”已成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认知。
2
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邓州是农业大市,所以有人说:研究中国,不能不研究河南;研究河南,不能不研究邓州。
邓州古称“穰”(土地肥沃、麦稻丰盛之意),位于雄伟的伏牛山头,美丽的丹江湖畔;“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这是古人对于邓州地理位置的描述。
又因东连吴越,西通巴蜀,南控荆襄,北依河洛,且境内七水环流,舟车会通,素为交通咽喉,军事要冲,因此邓州在号称“三省雄关”的同时,又有“陆海”之美誉。
邓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始有邓国(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来自邓国,因此史界又有“天下邓姓出邓州”之说);隋朝开皇三年设邓州,民国之初(1913年)改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邓”之一称,穿越千年沿用至今。
邓州地势一马平川,百里沃野,盛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等,号称“一年四季不断青”;其他如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也极其充裕。
邓州物华天宝,英杰辈出:南北朝时期的彩色画像墓砖、花洲书院的《岳阳楼记》、福胜寺塔的精美浮雕,均穿越千年风雨,驰名中外;历史名人张仲景和范仲淹、寇准、韩愈,忠烈名将铁铉、张巡,俱彪炳史册,震古烁今。
邓州地处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南方浪漫飘逸的楚文化和北方庄严厚重的汉文化在这里碰撞融汇,留下了双重印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民俗风情。
进入新时代,作为豫西南门户的邓州又成为河南省直管市,并被国务院确定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河南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3
元朝末年,元将矢剌巴都在镇压“红巾军”过程中血洗邓州,古穰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二十多年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金吾右卫孔显兼知邓州,恢复旧城。孔显莅邓后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再经后任增补扩建,至崇祯七年(1634年),邓州古城原貌及其格局终于基本完备。
修复后的邓州古城内城为州治、儒学等官署衙门所在,外城为商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外城为土城,内城为砖城,内外城均有护城河,整个布局呈现“回”字形状。其格局符合《周礼》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城郭制度特征,是全国县级古城中的罕见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由于多种原因,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邓州古城墙逐渐湮灭消失,但护城河和文庙、华表、览秀亭、春风堂、开元寺、望乡台、福胜寺塔等诸多古建筑群犹在。这些为古城复兴奠定了充足底气,准备了丰富根基,更为邓州打造城市品牌酿足了优势。
复兴古城,不仅能激活历史文化魂魄,也能重塑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此2020年,市委市政府将古城环线景观修复和解放邓县突破口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准备用3到5年时间,逐步恢复古城风貌,实现古城复兴目标。
古城复兴,既然是对古城珍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传承,那就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历史遗迹复而有魂。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对接中青旅、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等国内业务水平一流的策划、设计单位,并邀请国家文物局领导和知名大学教授前来,反复查考史料,深入实地考察,多次研讨项目,最终确定了既优且佳的设计方案。
作为首批开工修复的项目,城墙将按照明代记载的高度、宽度进行修复,城门楼分为上下二层,面阔三间,歇山顶式;内城河将在清淤、截污的基础上,实施驳岸景观改造。后续工程还将把突破口、钓鱼台、月牙池等历史遗迹,镶嵌在以城墙、城河为纽带的“回”字形景观廊道里,融文化展示、生态修复和休闲娱乐于一体,让现代城市文明与古老历史风情有机融合、交相辉映。
“回”城邓州,实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按照“回”字形状修复起来的城墙城河;其二也是期盼邓州在外的游子早日回到家乡,共绘美好未来:我们站在“回”城邓州的路口,等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