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收割前,我们专门请专家实地测产,今年亩产与去年持平,保持在350公斤,在前期气温低、雨水大和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产量,算是丰产了。”6月9日,在位于刘集镇楸树李村的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制种负责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中心助理研究员高建刚告诉今日邓州。
这是我市5000亩杂交制种小麦的又一次丰产,继续保持高于国际上140公斤至200公斤的产量。
“今年的种子颗粒饱满程度达标,刘集种植基地种植的京麦22产量要高于平均产量,我市四年来的种子质量一直保持优良。”高建刚说。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我市的杂交小麦种子,连续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的主产麦区。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种子还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每年销售杂交小麦种子超过300万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昌平曾经表示,与常规育种等方法相比,杂交小麦种子的优势利用,具有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显著特点。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我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稳地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017年3月,我市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了《关于建设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的合作协议》,成立了国内唯一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基地依托我国原创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按照现代产业全产业链一体化设计,以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为方针,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创制、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杂交小麦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等内容,杂交小麦种子快速在我国黄淮等主产麦区、环渤海盐碱地带得到了推广种植。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种业现代化,对种子改良、生物育种都有了更高要求。作为杂交小麦科研工作者,我们会利用好手中的技术,培育出更好的杂交小麦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作出应有贡献。”高建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