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原大地满眼春 沃野田畴尽欢歌

2021-07-02 14:47:56 作者:王崇顺 农业农村局 陈 宁 刘凤松 来源:
分享到:

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我市建党百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本报今起推出建党百年邓州市工作巡礼——“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版,陆续刊发农业、工业、城建、教育、乡村振兴、民生、党建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激励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进一步开拓奋进、攻坚克难,为奋力谱写邓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不懈奋斗,为建党百年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2020年以来,我市十林镇习营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龙堰乡刁河店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功创建了黄志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林扒镇通威稻渔综合种养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业农村局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先进单位”……

邓州,古称“穰”,位于豫西南,有“三省雄关”之称,亦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总人口185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耕地面积250余万亩,是全国农业大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2020年,邓州夏粮种植面积220万亩,总产量超过20.47亿斤(比2019年增900万斤),继续保持增收势头。畜牧业产值5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2.5亿元,农业增加值93.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市农产品加工形成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酱类加工、油料加工和黄酒加工五大业类。邓州年产小麦面粉240万吨,6大系列19个品种酱品300余吨,麦米薯类食品60多个品种,加工大豆350万吨,菜籽、花生、芝麻油类10多万吨20多个品种,黄酒6000余吨,常年源源不断销往国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邓州农业从原始耕种走向产业经营,从食不果腹到即将走向全面小康。邓州农业走出了一条从‘靠天吃饭’到良种良法配套,从‘人扛牛拉’到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从‘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生产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不平凡之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跨越。”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征说。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今年小麦长势比往年要好,虽然发生了一些病虫害,由于防治及时,收成不比往年差。”5月25日,在罗庄镇任岗村村民武安田家的麦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往来穿梭,收割小麦。看着从收割机漏斗里流泻出黄澄澄、金灿灿的饱满麦粒,武安田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我市通过推行农业全程化服务示范、绿色高产高效示范,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全国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探索示范,“两区”示范等运作,大力创建“国家级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农业全程化服务示范县”“绿色高产高效(花生)示范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示范县”“农村土地抵押探索示范县”和“两区”划定示范县。

对27个村开展花生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良种引进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全市划定粮产功能区18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5万亩,其中小麦180万亩、玉米70万亩、玉米小麦重叠70万亩、大豆15万亩、大豆小麦重叠15万亩,“两区”划定工作居河南省直管县第一,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农民购买农机补贴力度,我市农机装备结构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耕地靠牛”已成为历史。截至目前,全市拖拉机拥有量9.9万台,联合收割机4459台。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的机收、机播水平均达90%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增高

6月25日,今日邓州在孟楼镇源盛园种植有限公司红高粱种植大田看到,1米多深的高粱长势喜人,微风吹过,荡起一层绿油油的波浪。

2016年,我市率先在孟楼镇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成功。2018年以来,我市利用孟楼镇成功经验,先后在十林、张村、林扒、小杨营、构林等乡镇推行土地“流转—整理—再流转”的“三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小杨营镇东楼村兴华农业种植合作社,刚刚播种不久的黑花生已经露出了嫩芽。“今年我种了20亩地的黑花生,根据当前行情,总收入大概在70000多元。”合作社社员张相亭说,“这些年,国家的农业政策放得越来越开,只要勤劳肯干,致富奔小康不是梦。”

今日邓州了解到,2018年以来,小杨营镇把“三权分置”流转出来的30000余亩土地,分别租赁给了河南黄志牧业集团和邓州新荣冠酒业,以及一些种植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如今,摆脱了种地束缚的邓州农民,纷纷走进我市“遍地开花”的带贫车间,每月平均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过上了“半农半工”的新生活。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我们将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使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新的发展局面。”李征说。
 

近年来,我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上级下达我市耕地任务面积252.66万亩,基本农田任务面积217.4万亩,我市实际耕地保有量253.14万亩,基本农田217.43万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0年9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公布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全国共有100家示范园进入名单,河省仅有5家示范园上榜。邓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列其中。

今日邓州在十林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验区猕猴桃产业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猕猴桃架下打理枝叶。该基地目前种植1800亩猕猴桃,去年已有800亩挂果,累计带动当地群众60户就业,每年为193户群众每户分红2500元。

2017年以来,我市规划在文渠、张村、十林3镇,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耕地23.8万亩,制定发展项目85个,涉及村镇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文化等资源禀赋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景观打造、文化挖掘、基础建设等工程。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专门请专家实地测产,今年亩产与去年持平,保持在350公斤,在前期气温低、雨水大和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产量,也算是丰产了。”6月5日,在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基地制种负责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中心助理研究员高建刚介绍。

2018以来,我市抢抓与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协作的良好机遇,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建立集科研、研发、育种为一体的杂交小麦研发中心,指导引领发展杂交种麦基地,目前已达5000余亩。以“院县共建”为平台,实行“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幅射户”的运作模式,在全市乡镇、村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展院县合作示范基地,目前已达12个。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引领,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强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在省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中,我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水果等主要粮经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180万亩次,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5万亩次,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

此外,通过开展小麦、玉米等传统粮油作物的高产创建,科学集成应用节水灌溉、窄行精准匀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全市试验、示范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新技术123个(项)。组建了河南省抗病耐热小麦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各乡镇建立了20万亩的农作物繁育基地,自选、自育、自繁推广邓州自己的优良品种9个,年产农作物种子3000万公斤以上。

通过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重点推进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蔬菜和涉水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化。使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目前达到340万亩,其中小麦220万亩,玉米80万亩,小杂粮15万亩,其它25万亩;发展(高油酸)花生等达到115万亩,建成高产示范方20个;发展(寿桃、冬桃、黄金梨、草莓、葡萄、猕猴桃等)优质林果达到10万亩;发展(山药、南瓜、苔菜、油用牡丹等)优质蔬菜、露地蔬菜65万亩;发展水稻、水产养殖和稻渔(虾)混养共作达到1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高质量经营升级发展。

“我们在坚持自繁自育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示范试种小麦、玉米、芝麻、黄豆、花生等新品种79个。在实验中,筛选出先麦8号、先麦10号、西农979、郑单958等一批产量高、品种优、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我市推广应用,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项目顺利实施,已播种杂交小麦8000亩。”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说。

农业基础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牢牢稳住“三农”基本盘,夯实“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主产区”的重要基础,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持续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项目和措施,推进了产业化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增多扩大做强。

近年来,我市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中,通过强力推进“三农”经济结构、经营方式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意见,从产业布局、土地流转、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资金保障,考核奖惩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充分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集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共有12家新型经营主体办理了抵押贷款,总额度已达2.9亿元;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十林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投资陆续将达到2.5亿元。此外,市财政每年拿出1500余万元鼓励发展涉水农业,政府协调农商银行、农业银行搭建起融资平台,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扶供信贷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依靠北京、河南的有关知名院士指导,在我市合作成立动物重点实验室、水产养殖院士工作站,引领带动发展高质量特色产业。实行涉水农业经营模式创新,逐步实现境内主要河道与丹江水的相互联补充,在全市22个乡镇种植水稻及发展稻渔、稻虾混养、高效渔业目前达到5.5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四川通威集团投资1亿多元,发展万亩稻虾共作生态基地。

2020年8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地按照我市“一抓三突破”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落脚点,着力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布局,努力形成邓州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迸发,城镇乡村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以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为重点,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不断提升邓州粮、油、菜、畜四大基础主业,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副市长刘新明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