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中医的坚守

2021-09-26 18:09:01 作者:王崇顺 市中医药管理局 丁自力 余森豪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芸芸众生构成了时代的洪流,时代又推动着人的成长和发展。医圣故里——文渠镇屈店村的乡村中医耿相合的成长历程,正是一代基层中医药人成长的一个缩影。透过他的成长史我们看到了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变化,从而增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

认识中医

邓州古有“医圣”张仲景,今有“国医大师”唐祖宣,是一片中医药的圣地,中医药对邓州人的熏陶是从幼儿就开始。1959年,5岁的耿相合得了重感冒,他母亲和大伯用大簸箩把他抬到文渠街找大夫看病,大夫熬中药给他灌下,经过一周治疗,身体慢慢恢复,中医救了他的命,直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

1966年上小学三年级的耿相合得了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医生给他注射青霉素,打针疼得厉害,尤其是做皮试的时候,更是痛不可忍,让幼小的他从此对西医有了畏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医大夫及父母和长辈们不断地用中草药为他们治病、防病的过程中使他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中医药伴随着他的健康成长。

为了预防感冒,家里长辈们会用黄花苗根、苇子根、茅草根熬“三根茶”给他喝。咳嗽了,母亲用蛤蟆皮炒鸡蛋来防治。春秋末,妈妈总是用“春捂秋冻”来决定他们衣服的增减;割草时镰刀伤了手脚,大人们告诉他地里的刺角芽,沟里的毛辣子,路上的“干土面”都是止血的“好药”……神奇的中医药对年少的耿相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学中医的想法也在他心里疯长。

学习中医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强调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到农村,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1969年,国家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1974年,邓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邓县赤脚医生学校”(1977年更名“邓县卫生学校”),20岁的耿相合因热爱中医,干活积极,被大队选派去学习中医,在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药知识。

记得有个星期天,一个要好的同学带他到邓县中医院,跟老中医王惠五学习,王惠五是邓县中医院的前身邓县中医联合诊所的创始者,王惠五仁心仁术,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他见王惠五只用三指号脉,号完脉后直接报病论,病人再稍加补充,即可开药,且无纰漏,不用检查不用问,令他十分佩服,也坚定了他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从事中医

1976年毕业后,他回到大队卫生所成为一名每月工资三元,每天工分十分的赤脚医生,开始了用中医药为村民治病的生涯。1977年,上级要求大队卫生所开展“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治病活动。耿相合和所长宋宝发一起,带领从大队选拔的9名村民拉着架子车,深入武当山,开展实地采药工作。

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不但采集到大量的中医药,也认识了许多原来不熟悉的中草药。1985年至1989年,他又自费上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通过函授又系统学习了四年中医理论知识,中医临床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升,他成了“乡村名医”

1991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深入,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被削弱,在此工作了15年的村卫生所解散了。他在家自己开了一段时间诊所后,又随着打工的热潮,经人介绍,1995年来到大连一家药店坐诊,为当地群众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从事中医药行业,在南阳医圣祠附近做中药材批发生意,也算传承了中医药事业。2011年,他从大连回来到儿子药店坐诊,用中医帮人诊病。他时常对儿子讲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叮嘱他一定要把老祖先传下来的中医药继承下去,积德行善做个有用的人。

传播中医

2013年,国家下发了“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2017年,按政策他享受了养老待遇,从南阳回到文渠老家,他参加了我市举办的1至3届“仲景经方运用国际论坛”“中医世家”认定、中医师承大典和中医药法宣传等活动,又一次激发他学习、宣传、使用中医药知识的积极性。他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了几亩玄胡、半夏、白术等中药材,引导、帮助、指导村民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

2018年,他又到市中医药管理局,报名备案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前不久,在“2021年邓州市第三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上,精神矍铄的耿相合与今日邓州相遇。“我今年快70岁了,在农村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对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安全的特色优势,在村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体会很深,现在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发挥余热,宣传、发展好中医药,让医圣故里再展辉煌。”他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