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解决种子“卡脖子”难题

2021-11-09 16:20:10 作者:王崇顺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11月5日下午,今日邓州在邓州杂交小麦项目基地看到,播种机正轰鸣作业,播种小麦;数十名工人分散在田间,或浇水,或划线,或点播小麦,一派忙碌景象。据介绍,截止当天下午,基地370亩杂交小麦全部播种完毕。与此同时,我市在腰店、十林、刘集种植的5000亩杂交小麦也已于近日播种完毕。

邓州杂交小麦项目基地技术负责人、北京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高建刚介绍,九月份以来,我市降雨量较大,农田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对麦播造成一定影响。他们努力克服这一难题,采取多犁多耙的方式,降低土壤水分,适墒整地,确保在立冬之前如期播种完毕。

“11月2日,楼阳生书记到基地考察,详细了解杂交小麦育种、制种、种植情况,以及产业化推广等情况,对杂交小麦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深受鼓舞。”高建刚说,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是国际领先的重要科技成果,目前正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并且已累计培育出16个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79、京麦183、绵杂麦168、云杂5等),和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累计示范应用300万亩以上。

在杂交小麦仓库,工人们正把成袋的种子装车,运往乡镇制种区进行播种。2018年以来,产自我市的杂交小麦种子,已连续四年销往北京、天津一带和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主产麦区。在满足国内场的同时,种子还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销售杂交小麦种子超过了300万斤。

11月6日,今日邓州在刘集镇楸树李村杂交小麦种植基地看到,绿油油的杂交小麦从土壤里探出嫩芽,吮吸着阳光雨露。近年来,邓州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在腰店、十林、刘集等地,打造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示范方,开展杂交小麦规模化种子生产,积极带动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打造高端农业种业发展新模式,助力农村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规模化制种产量突破300公斤/亩,机械化率超过90%。其中2020年京麦22制种产量达到350公斤/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近年来不断建设发展,邓州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已逐步成为设施一流、科研领先、人才高端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预计到‘十四五’末,依托该产业化基地,杂交小麦育种研发方面将解决国际小麦种业‘卡脖子’技术,继续保持国内该领域的领导者地位,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表示。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稳地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017年3月,我市政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了《关于建设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基地依托我国原创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按照现代产业全产业链一体化设计,以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为方针,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创制、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杂交小麦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等内容,杂交小麦种子快速在我国黄淮等主产麦区、环渤海盐碱地带得到了推广种植。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高建刚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种业现代化,对种子改良、生物育种都有了更高要求。作为杂交小麦科研工作者,将会利用好手中的技术,培育出更好的杂交小麦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高建刚同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依托邓州杂交小麦基地,在育种、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发展,为我省建立中西部创新高地以及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