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近年来,住建局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安全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突出短板,标本兼治,系统推进城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常吉朝表示,住建局将持续助推“绿色邓州”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科学编制综合整治方案
在常吉朝看来,要想实现城区水污染的高效治理,首先要拿出一套科学的综合整治方案。为此,自去年3月份以来住建局联合生态环境局,选派220余名职工,对我市中心城区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单位、企业小区300余家、城区主次干道35条、河流、干渠8条、老旧小区22个,全面摸清了我市城区雨污水排放状况。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市住建局绘制我市污水管网现状图,将问题分门别类,实行挂图作战,同时委托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南阳灵捷水利勘察设计院等高水平设计团队根据我市水污染防治现状制定城区污水管网完善提升改造工程方案,即通过完善沿河截污,避免污染水体、确保干线畅通,打造分流体系、填补空白区域,污水应收尽收、纠正问题小区,正本清源治理等四项措施对中心城区雨污水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推进截污纳管 加快清淤疏浚
根据城区污水管网完善提升改造工程方案,针对我市河道排污现状,我市累计投资1.12亿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1.5公里,对城区北砂渠、内外城河、湍河、运粮河、小草河等九条内河进行治理。“目前,北砂渠、小草河、刁北一分干、工农渠等四条河道治理项目已完工,内外城河治理项目大部分已完工,仅剩少部分管段正在施工,累计治理入河排污口350处,新建改造沿河雨污水管网35公里。待治理工作完成,城区河道排污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真正实现‘河道清洁、河岸整洁’目标。”常吉朝说。
常吉朝告诉今日邓州,我市内城河多年未清淤,河底淤泥淤积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委托南阳灵捷水利工程勘察设计院研究制定清淤方案,总投资4499.76万元,总清淤量约13.2万方,项目设计将河道内的淤泥采用高压吸污设备通过管道送入污泥压滤系统,经过压滤系统的处理,清水通过管道进入河道,污泥压滤成泥饼外运。目前,已完成淤泥清理、河岸坡脚砌注、清洁土回填和鹅卵石回填,沿河码头、跳空平台、河岸上部挡墙建设。
改造污水管网 做好雨污分流
为填补我市污水收集网络短板,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住建局累计新建迎宾大道、聚财路、南阁路、三贤路、徐西街等十一条城区主次干道污水管网35公里;新建湍北彩虹桥、铁路桥、星光厂、新风游园污水提升泵站四座,有效解决了区域排污难题。
“为解决城区大型单位、小区内部雨污混流、外部对接市政管网错误等问题,投资500余万元,对党校、网通公司、同华国际、皇马国际、一高中等20余家单位、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内部管网雨污分流,外部正确对接。针对北沙渠沿岸管网雨污不分流问题,再次组织人员开展排查,发现北沙渠沿岸有一些大型单位、小区污水错接进入雨水管网,最终汇入北沙渠,目前已完成治理。”常吉朝表示。
提升污水处理能效 提高再生水利用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污水处理能效和再生水利用率,去年以来,建设北沙渠临时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3000吨,目前项目已完工。”常吉朝介绍,同时加快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总投资8384.56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3万吨,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预计明年4月底建成投用。
据了解,我市再生水利用(一期),总投资6147.69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2.5万吨,建设内容包括送水泵房、配电房、清水池等,建成后回收利用的中水可以用于水系景观环境用水、工业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目前,该项目厂区工程已全部完工,下一步将开展配套管网建设工作。
“在此基础上,住建局还建立了长效机制,推动水污染治理常态化。”常吉朝说,“为此,出台了《城市污水管网管理办法》《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办法》和《城市污水泵站管理办法》,规范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管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城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专班,负责城区污水管网常态化排查、污水管网维护、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等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控制点源、面源污染为基础,开展城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常吉朝表示,一是进一步增压加责。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秋冬季污染防治冲刺会议精神上来,立足实际,分类施策,持续整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城区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开展常态化排查。将城区分为三个排查小组,做到发现一处、治理一处。同时经常性做好清淤、提排泵站设备维护,防止污水跑冒滴漏;三是加快雨水污水分流体系建设。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和雨污水专项规划,结合管网现状,实施邓罗路、新华西路、雷锋路、团结路等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补齐区域缺失管道,纠正雨水污水错接混接,达到污水、雨水各自畅通,互不混流;四是建立常态化的雨水污水管网设计实施机制,加强市民宣传教育,提高全市居民节约用水、爱护管网意识,建立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雨水污水管网建设、维护、更新机制,实现雨污水治理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