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民生保障部门,民政局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对标对表全会决策部署,深化落实全会要求,聚焦民政事业发展任务,真抓实干、勇毅前行,找准干事创业的“突破口”,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我市民政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邓州实践贡献民政力量。
聚焦兜底保障
强化社会救助能力
坚决扛起兜底保障责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为切实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市民政局健全完善“5+2”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向市直重点行业部门共享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人员信息。该局通过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反馈的信息,不断强化同市农业农村局、医保局、残联、人社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结合民政部门干部职工、乡镇(街、区)民政业务经办人员、村(居)民政专干的“大数据+铁脚板”摸排,对发现的困难人员,及时做出预警处理,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救助,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据悉,今年上半年共计发放民政专项资金16629.5万元,平均每月发放资金2771.5万元。
聚焦养老需求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该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全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已建成市、乡镇(街、区)、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机构232个,初步构建了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100个老年助餐场所,基本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每个乡镇均有1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着力满足老年人的助餐需求。
为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建设、运营和管理体制,强化要素保障,25家敬老院已有16家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富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
同时,实行公建民营,采用“以大带小”模式,鼓励运营方托管辖区内的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探索出运营连锁化、服务专业化、医养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
完善儿童福利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
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积极投入,提高福利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我市已建立市、乡、村三级工作网络,成立了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28个乡镇(街、区)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站。在全市配备了28个儿童督导员和631个儿童主任,明确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对全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事实孤儿和孤儿按照每人每月1050元发放救助金,对集中供养孤儿按照每人每月1450元发放救助金,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健全制度清单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完善治理制度,夯实文明新风建设基础。市民政局联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关于转发南阳市民政局 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 南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阳市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工作事务事项清单,切实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情况专项督查的通知》,将“一约四会”作为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
同时,为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婚事新办、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该局着力培育和发展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持续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推行绿色生产、建设平安乡村、保障群众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引导民风民俗等文明新风,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文明新风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系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此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深远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的部署要求,找准全市民政领域改革的切入口、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建设更加温暖优质、便捷高效的民政服务体系。”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凌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