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九龙镇 蓄势腾飞正当时

2024-12-16 16:47:10 作者:王中献 高 爽 潘 飞 王 璐 王崇顺 来源:
分享到: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英勇、力量、智慧、活力和吉祥。初冬时节,走进九龙镇,深切感受着这方热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让人心潮澎湃。

九龙镇姚营村是著名作家姚雪垠故里。姚雪垠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先后得到毛泽东、邓小平两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支持。茅盾赞誉姚雪垠为“文坛飞将”。《李自成》(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蜚声海内外。

姚老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现如今,这里各项事业如他所愿,焕发着勃勃生机。养鸡集约化现代化,鸡蛋通过京东智慧物流港快速发往全国各地;“枣仁派”食品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辣椒品质有保障,贵州老干妈、湖南坛坛香等知名企业纷纷签约……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我们将锚定‘箱包小镇’目标,利用浩捷成箱包厂的辐射效应,带动镇域内箱包加工厂共同发展。利用陈岗工业园区,打造针织产业园区。同时,顺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势,加大红薯、冬桃、黄金梨等特色农作物和林果业发展,扩大优势产业烟叶种植面积。”九龙镇党委书记王宇洲说起今后的规划,侃侃而谈,无比自信。

“慧” 养 鸡

一辆京东运输车缓缓开进九龙镇平顺养鸡场,负责人崔旭招呼着工人把一箱箱鸡蛋往车上搬。

“这批鸡蛋是252箱,4.5吨。”

“你这可以啊,产量稳定,品质高。”

崔旭一边填写货物清单,一边和每两天过来拉一次货的司机师傅对话。

日产两吨多鸡蛋,崔旭以前想都不敢想。

2008年,一直从事运输业的崔旭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了养鸡产业,认真考察之后,决定转行。

“跑车来钱快,干得好好的,怎么会想到养鸡呢?”面对家人的质疑,崔旭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不用东奔西跑,方便照顾家庭,而且养鸡这几年市场行情也不错。”

就这样,崔旭盖了几间简易的石棉瓦房当做鸡舍,取名平顺养鸡场,养了1600多只蛋鸡。

打料、喂鸡、清粪、收蛋……道道工序全部需要人工,崔旭夫妻俩再加上父母,全家四口齐上阵,还是忙不过来。

“归结原因,当时是老式养鸡,处处都需要人力。一处不到位,产蛋量都有可能受影响。”回想从前,崔旭唏嘘不已。

随着养鸡数量越来越多,崔旭开始琢磨怎么改进设备,他从最让人头疼的清粪工作开始入手。别说,这还真被他“研究”出来了。

清粪设备难就难在怎么让粪便能自动传送出来。崔旭尝试了多次,最终用电机、减速机、钢丝绳和钢板,做成了养鸡场的第一个清粪设备。

清粪问题解决了!2013年,养鸡场蛋鸡数量从4800只增加到1.2万只。

鸡的数量上来了,劳动量也成倍增加,一家四口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经过一番考察后,崔旭有了新打算:“老式养鸡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全部得更新。”

2023年,崔旭拆除了以前的四栋鸡棚,两栋崭新的现代化鸡舍搭建起来。不仅省出土地租赁给其他企业,养鸡数量更是增加到8万多只。

鸡舍内配备了先进设备,通过遥控器,上料、捡蛋、清粪、控温等多道工序,都可以一键完成。

“现在智能化了,养鸡其实很轻松,从鸡苗到防疫再到出鸡,全程都有专业人员过来操作。我们只雇了两个邻居,每天定时过来给鸡蛋装箱。”崔旭笑着说,“现在闲下来了,我的老父亲反而不习惯了,每天过来看看,但也没啥需要他干的。”

为了提高品质,崔旭引进了“农5号”蛋鸡。“喂养格外精心,不管是饲料还是谷物都是精心挑选和搭配的。”崔旭说,这种鸡蛋蛋黄金黄色,营养价值高,实现了从普通品种向高端精品转变,并且与京东合作,把产品推向线上,深受大城市顾客青睐。

“边干边成长。”崔旭说,在十几年的养鸡过程中,他认为想养好鸡一定要做到“买好、养好、卖好”,即买好设备和饲料、保证鸡蛋品质、做优销售渠道。于是,他渴望更大的养殖规模,更先进的养鸡模式。

这个想法与邓州市金谷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军峰不谋而合,今年年初他们商议合作,建设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养鸡场。

经过镇政府积极协调,在九龙镇陈岗养殖小区为项目租用土地76亩,规划新建标准化养殖鸡舍5栋、饲料加工车间1栋、鸡蛋仓库1栋、粪污储存处理车间 1栋,以及生产管理用房及其他配套设施用房。

“9月20日开始建设,新建的5栋鸡舍全部配套购置现代化全自动蛋鸡养殖设备,设备运用数字化自动养殖和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崔旭表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存栏蛋鸡50万羽,日产鸡蛋28吨,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

站在新项目建设现场,看着第一栋鸡舍逐渐有了雏形,崔旭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红” 辣 椒

2021年,三门峡市的胡成华想来邓州市建厂,从事辣椒烘干业务。

他想找一块30亩地建厂房。很多村干部一听说,直接摇头拒绝。风险太大,万一厂房建好不干了呢?

几经周折,胡成华找到九龙镇陈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大定。

胡成华想,陈岗社区群众是从淅川县香花镇移民过来的,有种植辣椒的习惯,依托辣椒产业,很多村民致了富,对辣椒有感情。

“最多给你找5亩。”陈大定说。

“5亩还不够建一个车间,烘干厂至少需要3个车间呢!”胡成华很失望。

胡成华离去后,陈大定一刻也没有闲着。他多次召集村民开会,讨论建辣椒烘干厂的发展前景。

“咱们村种辣椒的也不少,有了烘干厂,连阴雨天气,再也不用担心辣椒坏掉。”

“村民还能在厂里干零工,挣个小钱。”

“厂里还能给村里分红,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

……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觉得这厂子有发展前途。

陈大定主动联系胡成华,“你有空了再过来一趟,我看能不能给你多找几亩地。”

看了胡成华的辣椒产业发展可行性报告后,胡成华向九龙镇领导反映了用地需求。

“今年建厂房,明年春天机器入场,9月份不耽误收辣椒。”胡成华眼前一片光明。

“不好了,不好了,地弄不来了!”电话中,陈大定语气急促。

“咋回事啊?不是说得好好的吗?”胡成华长吁短叹。

当年10月份,国家政策有了调整,一次性申请用地不能超过10亩。

厂房用地批了9亩多。这可难坏了陈大定,去哪儿再找几亩地呢?

左思右想后,陈大定决定,把其他地方的5亩地集中到一起,共14亩多。

地有了,厂房怎么建设?设备怎样购买?陈大定早有谋划,可行性报告里写的有,由村里建厂房、购买设备,长期出租给胡成华。

陈大定和镇领导多次去市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协调资金,用于厂房建设和剪把机、干洗机等机器设备的购买。

2022年6月,邓州市虢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从事辣椒加工、收购、烘干业务。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九龙镇12个村7个农民合作社100余户群众,种植优质辣椒3000多亩。

辣椒成熟季节,村里热闹非凡。从十几岁的小孩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在从事辣椒采摘、分拣等工作。根据采摘或者分拣数量,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

看着厂区内红彤彤的辣椒堆成一座座“小山”,胡成华喜不自禁。

“叮咚!”微信里陈大冬给他发来信息,“货已收到。”陈大冬是重庆辣鑫食品有限公司监事,负责公司采购。

就在前几天,经朋友介绍,陈大冬加上了胡成华的微信。

手机镜头不住移动,视频不时切换,“这是线椒虢椒3号,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口感好,条形漂亮……这是朝天椒虢椒6号……”胡成华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公司的产品。

陈大冬发来了订单信息,线椒3号15吨、天问5号15吨。

像陈大冬一样,经过朋友介绍,添加微信进行产品购买的不在少数。

胡成华一边扒拉着手机微信里的通讯录,一边说,“湖南坛坛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线椒加艳椒,要50吨。贵州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要艳椒50吨……”

货供不应求。胡成华派出多名采购员,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进行采购。

一个星期后,将有1000余吨辣椒抵达厂区。经过去杂、去石、抛光、剪把、色选等程序,烘干装袋,发往全国各地。

“枣 仁 派”

“直播间的宝宝们,放心拍啊!咱们的产品都是源头工厂,实惠满满,现做现发,质量绝对有保证……”

每天下午两点半,位于九龙镇九龙村的邓州市毛豆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疆南今典”直播间准时开播。

透明隔墙里的食品加工车间内,工人们身着工服,制作、挑拣、包装、装车……一道道工序一气呵成,一箱箱“枣仁派”码放整齐,等待运输车过来拉货。

“我们公司加工出来的‘枣仁派’全过程透明、安全,深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质量这一块也是心安一直最关心的。”公司负责人王生朝介绍道。

王生朝口中的心安就是他的外甥马心安,也是邓州市毛豆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2018年之前,马心安一直在外地打拼,主要从事红枣、核桃等相关农食品加工,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土生土长的九龙村人,马心安一直关注着老家的发展,萌生了在村里建设食品厂的想法。

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舅舅王生朝和全家人的支持,村里看着马心安长大的长辈更是对此事赞不绝口。昔日发小马显青更是无条件信任,辞去了外地工作,回村与他共进退。

“我和心安从小一起长大,我很相信他的为人和能力,心甘情愿跟着他干。”马显青说。

2018年,投资近两百万的邓州良心膳堂食品加工厂落地。刚开始主要加工原枣产品,产品链单一且附加值低,工厂的利润并没有预期的高。

马心安意识到了不足,决定在食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他和家人多次前往郑州和新疆寻求商机。

“一直就对农食品加工了解得比较多,所以还是想以红枣、核桃加工为主。”王生朝说。

严格把控原料质量,他们决定采用新疆若羌灰枣和纸皮核桃。经过反复实验,红枣三蒸三晾去了燥性,先平铺一层,然后铺上一层核桃,再平铺一层红枣,最后用机器挤压成型。制作出来的“枣仁派”不易上火,更易被人体吸收,口感也十分别致。

“枣仁派”颇受年轻人欢迎,当早餐营养丰富,当零食软糯香甜。在做好市场“功课”后,不断创新,添加杏干、西梅、黑芝麻等材料后,又生产出了不同口味的产品。

加工厂快速发展起来,厂区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攀升,随后又新建了毛豆兄弟食品加工厂。

新厂也快速发展起来,用工人数随之增加,先后解决了近百人就近务工没门路的难题。

邻居张景成以前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在这里工作5年了。他的工作是接收制作好的产品,每个月工资两三千元,增收顾家两不误。像张景成这样踏出家门进“厂门”的,有20多人。

“疫情期间,我们厂也进行了转型,尝试运用线上直播销售产品,让大家直观了解产品的质量,从而打开了知名度。”王生朝说。

经过两年多沉淀积累,声誉鹊起,日产量近5000斤。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年销售额达千余万元,并在郑州等地有了稳定客户。

正说着,王生朝的手机屏幕亮了。“郑州满多多商贸公司又来催单了。”王生朝说,“现在是销售旺季,最近订单有点多,俩厂区的生产都供不应求……”

“黄 金 梨”

“袁书记,这两天黄金梨大量成熟,50多人采摘不及,能不能帮我联系其他村,再找点工人?”

“好的,于总,我这就联系!”

……

每年七八月份,是九龙镇舟陂村黄金梨种植大户于成鄂最忙碌的时间。200多亩黄金梨成熟了,采摘人手不够,连忙打电话给村党支部书记袁金营。

“成熟高峰期,每天要摘2万斤。”于成鄂说,现有的两个冷库存不下,当天摘下的大部分梨,必须连夜装车运走。

于成鄂种植黄金梨,有自己的“秘方”。他给梨树施用有机肥,搭配生物菌肥,结出的梨子口感清脆甜,汁水丰富,品质在豫西南一带是出了名的。不仅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还入选了河南省名优农特产目录,被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产品。

2017年,于成鄂在九龙镇舟陂村和姚营村种植了200亩黄金梨。当年秋,又投入10来万元,在梨园上方,搭设了防鸟网。然而那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把防鸟网压塌毁坏,梨园四周的围网也被大雪压倒。

“还没赚到钱,先赔了10来万,莫非咱不是种果树的料?”于成鄂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从头再来,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防鸟网不搭了,到时候找人驱赶喜鹊。”在妻子的鼓励下,于成鄂有了信心。

来年春天,黄金梨坐果后,成群的喜鹊飞到梨园,啄破外包装纸袋,啄食梨果。有人给于成鄂“支招”,用弹弓打,或是在梨园里下毒药。

于成鄂都没有采纳,“喜鹊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象征着吉祥好运。”

他每天安排五六个人,拿着长竹竿,在梨园里转悠,驱赶喜鹊。

刚开始那几年,销售渠道不够畅通,梨子大量成熟的时候,外运不及时,很多梨坏在地里。

无奈,于成鄂把采摘下来的梨子,拉到10几公里外的一处冷库存放保鲜。高昂的存储费,让利润大大降低。

建冷库,迫在眉睫。2019年,他借助国家建设冷库项目补助,自己又投入五万元,建了两个容量50吨的小型冷库。刚摘的梨子暂放在冷库,等价格高了再外销。这样一来,利润就多了。

经过七八年诚信经营,他的“黄金梨”有了稳定销售渠道。冷库容量有限,大多数梨子当天采摘,当天就拉往湖南、湖北和广东一带。

“不包装,一斤只能卖两块钱左右,利润很低。”于成鄂说,梨子经过批发商精包装后,一斤就能卖到五六块,利润翻了几番。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梨子也能经过包装,提高价格。

于成鄂的黄金梨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光用工这一块,一年下来就支付20多万元。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九龙镇舟陂村的邓州市远景生态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多名工人正修剪梨枝,为来年黄金梨丰产打基础。

今年65岁的村民王家等,多年来一直在梨园务工。他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梨园的活不重,一天给七八十块钱,不少了。”

“黄金梨采摘高峰期,每天大约有百十人在园里忙活。”袁金营说,一年四季,果园里都有工人,多数是村里的留守老人,活不重,都能干得动。

“在远景生态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目前九龙镇已发展黄金梨种植600余亩,连年进京展销,‘九龙黄金梨’已成为邓州农特产品的一张名片。”九龙镇党委书记王宇洲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