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楼镇,因为一篇文章,载入中国新闻史册。
1992年5月5日,《经济日报》头版刊发记者许宝健采写的报道《从孟楼到孟楼》,指出河南孟楼由于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发展落后于湖北孟楼。
一石激起千层浪。河南孟楼解放思想、奋起直追,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梦想。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的12月20日,《经济日报》再次刊发有关河南孟楼的报道。不过,这一次是在报道成就:《河南邓州市孟楼镇“三权分置”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借改革东风 奏蝶变乐章》。时任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改革没有休止符,创新为孟楼带来无限生机。在这里,有鲈鱼、鮰鱼养殖,有羊肚菌、串叶松香草种植,有艾草深加工,有羽绒服生产线……许多人在这里梦想成真。
李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市孟楼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孟楼镇党委书记,继续做着“美梦”:“我们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将高粱、艾草、羊肚菌等农产品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体化推进厕所革命、危房改造、水系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一批环境整洁、宜居有序的和美乡村。”
艾 “香”
一辆大货车缓缓驶入孟楼镇耿营村艾康健艾业有限公司院内,工人装车手脚麻利。
“这批艾草足贴发往郑州,有800多箱4万多盒,价值12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刘景、陈贤告诉我们。他们一会儿招呼装车,一会儿到车间内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忙个不停。
说起公司的发展,刘景感慨万千:“离不开党委政府、村组干部的大力支持。”
时间回到2023年8月初。
“周书记,帮帮我们。”刘景焦急地找到耿营村党支部书记周元强。
“咋了,不急,坐下慢慢说。”周元强拉着刘景就要坐下。
“坐不住呀,愁得我吃不下睡不着。”刘景倒起了“苦水”,“订单有了,就是没有地方生产,咱不能看着真金白银从眼前溜走吧。”
“过去多少困难咱都挺过来了,这也不在话下。”在周元强的安抚下,刘景慢慢平静下来。
刘景是耿营村人,当他了解到孟楼镇艾草种植面积大,深加工产业发展条件好、前景广阔时,便萌生了加工艾制品的想法。2018年,他与陈贤返乡创业,在耿营村租赁场地,建起700多平方米的厂房加工艾草足浴包,带动本村50余人就业,生意越做越红火。
经过努力,负责销售业务的刘景接到了每月加工1000万贴艾草足贴订单,但现有场地生产能力不足,想增加产能却苦于没有多余厂房,眼看这个订单就要打水漂。
就在焦头烂额之际,刘景想到了第一次建厂时,该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给予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再次找到了周元强。
时间就是金钱。周元强马上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孟楼镇党委书记李征,李征当即拍板:“带着刘景找厂房。”
长乐村闲置药厂、老化肥厂……全镇大大小小的地方跑了个遍,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正当大家有些灰心时,周元强拍着脑门:“咋忘了这个地方!咱村老棉花厂院内咋样?”“走,去看看。”
厂房面积大,又位于集镇上,刘景一眼就相中了。
“门前路不好,电线高度较低,路灯妨碍大车出入。”刘景指出了不足。
“这都是小事,不用操心。”李征立即组织电管站、村镇办、交管站等部门,商量路、电线及路灯等问题解决办法。
所有问题顺利解决。当年9月中旬,艾康健艾业有限公司分厂投产。
“短短一个半月就投产了,既省钱省力又省心。”回想起这些,刘景忍不住啧啧称赞。
投产后,用工难的问题又来了。这几年,该镇招引了许多加工企业,群众纷纷到工厂做工,闲散劳动力并不多。
创业“扶上马”,发展“送一程”。李征召集会议,号召各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宣传,动员群众进厂务工。
艾草足贴加工活儿不重,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好学易上手,岁数大点也能干,工资月月发,诸多优势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
夏珂就是其中一员。她家在附近居住,不仅能照顾孩子,还能挣个零用钱。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很满足。
走进生产车间,空气中氤氲着艾草等中草药混合的清香,30多位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
“这两个厂,每年仅劳务费就要支出120多万元。”周元强喜上眉梢。
同样高兴的还有刘景。“我们通过批发和互联网进行销售,年产值200万元左右。”在稳定发展艾草足浴包、足贴加工的基础上,该公司按照多层次消费需求,发展香薰包、除螨包等艾制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车间内,工人加班加点工作。现有订单还有15万盒要赶制。
厂区里,刘景的电话不时响起:“再订10万盒?好的,放心,保证按时交货……”
商 “家”
伴随着“咔嚓咔嚓”的缝纫机声,孟楼镇梦之星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李秀玲的手上下翻飞、快速操作,很快一条裤子就做好了。
李秀玲的家就在服装厂对面,2023年3月份工厂建好后她就在这里上班。
“在外地打工十几年了,可孩子慢慢大了,老人身体也需要照顾,不回来不行。”李秀玲说,回来的时候还在发愁不知道能干什么。没想到家门口开起了服装厂,出了“家门”就入“厂门”。
2022年底,由福建企业家投资的梦之星服装制造有限公司开始选址建厂。
得知消息后,孟楼镇立即与企业对接。充沛的人力资源,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项目落地孟楼社区。
公司负责人唐军提出了需求:“总公司订单量巨大,急需开工投产。”
面对企业需求,孟楼镇党委政府立即行动,整合资源,盘活利用闲置老旧厂房,迅速划出厂房位置,安排专人盯紧厂区规划、施工、装修。除了生产设备外,均由镇政府出资,保证工厂快速投产。
问题很快又来了。“周书记,我是四川人,我们资方是福建人,都对这里不熟悉。工厂都要建好了,可是还没有工人啊。”唐军说出了困惑。
“别急,这里跟家里一样。工人的问题,一定尽快帮你解决。”孟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云俊当场表示。
周云俊立即把情况汇报给了镇政府。经商议,除了广泛宣传招工外,还号召有意向的群众一起前往穰东镇服装厂参观学习。
2023年3月,梦之星服装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在孟楼社区投产,总投资1.13亿元,年度投资0.6亿元,购置缝纫平车、四边拷边机、电剪刀等配套设备300台。首批招聘的50余名工人,全部到岗到位。
李秀玲就是这个时候进的服装厂。现在,她每月能拿到6000余元工资:“这比我在外打工都强,吃住都在家,开销少,工资高,真是梦想中的生活。”
梦之星主要与雅鹿等知名品牌合作,进行订单式生产,产品主要涵盖羽绒服、羽绒裤等多个品类。由于订单量剧增,工人们全部加班加点赶制产品,提高进度。这让唐军很是着急。
“周书记,工人还是不够用啊,这可怎么办。”
“解决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周云俊立即安排人员继续宣传,提高工厂在附近庄子的知晓率。
同时,村里又安排了第二次参观活动。这次除了带着群众到穰东服装厂,还来到梦之星服装厂车间,了解服装产业和各种生产步骤,打消群众各种疑虑。
就这样,第二批30余名工人也到岗上班。经简短学习,很快可以进行制版打样、验布裁剪、缝制整钉、检验包装等生产工艺。
“我两个小孩,小的上九年级,正是需要家长陪伴的时候,进了家门口的服装厂,这不两全其美吗?”群众张利说。
“可不是嘛!在这里干活非常方便。我小孙子上幼儿园,每天早上送完他我再来上班。反正是计件算工资,家里也照顾了,钱也挣了。”群众胡红改很是满意。
“这批货已全部完成。今天工人们会放假休整两天,两天后我们会开始新的订单。”唐军笑容灿烂,“目前,公司已达到年产各类服装2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下一步会考虑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帮 扶
“看,这些白色的绒毛都是羊肚菌菌丝,在营养包里吸取营养,吃饱喝足之后再回到母体,特别神奇。”麻向红走到大棚边,小心翼翼地依次掀开三层高低不同的塑料薄膜,神采飞扬地介绍。
丰收的季节很快就会来到。1月下旬到3月中旬是羊肚菌采收季,一把把“小伞”错落有致地覆盖着菌垄,洁白的菌柄顶着灰褐色的菌盖,鲜嫩而肥厚,菌香沁人……这段时间是麻向红和菌农们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麻向红,生于1989年2月,土生土长的孟楼镇南孔村人。羊肚菌种植门槛很高,他是如何掌握“窍门”的?
时间回到2018年。麻向红夫妻俩正为家里面的生计发愁,孩子刚出生,处处需要钱。偶然间,“90后”妻子周小芳在“快手APP”上了解到羊肚菌种植,觉得是个不错的商机。
“学习培训费用需要5万元,我们俩熬煎了一夜。但是肯定得学!羊肚菌种植技术在当时属于冷门,都没见过别人种。”最终,麻向红和别人一起,组团去云南一家农科院学习。
麻向红尝试着种植了4亩地,搭建了4个大棚,不含棚的成本是2万元。第一年,总收获了60斤左右干货,卖出的钱刚包住成本。
麻向红夫妻俩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年,每亩地收获了70斤干货,通货每斤510元,刨除各种成本,净收入有8万元左右。这让其他农户也萌生了种植羊肚菌的想法。
麻向红夫妻热心帮扶。2022年,麻向红注册了河南多农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羊肚菌种植基地。基地共种植160亩,其中100亩是其他几个种植户的。
每到空档期,夫妻两人就去外地学习,到同行那里取经。“每年的学习费用差不多三四万元。年年气候不一样,土地湿度也不一样,只有自己学透了,才敢带着大家一起干。不能有任何闪失,让大家受损失。”周小芳说这番话的时候,一脸凝重。
基地扩大了,问题又来了。羊肚菌采收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烘干储存,不然的话,就会很快坏掉。
2023年12月份之前,使用的还是老式烧煤烘干机。一天一夜不停,只能烘干七八千斤。农户排队等候,麻向红、周小芳满面愁容。
政府帮扶,难题迎刃而解。孟楼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资金370万元,修建加工车间和烘干车间,还有保鲜库及低温冷藏库。8台机械化烘干机,可满足三四百亩羊肚菌需求。
基地反哺乡镇,每年拿出5%收益分红分给脱贫户。
“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基地每年支付出去的务工费用大概在100万元左右。”麻向红说。
公司还带动张村、十林、白牛、汲滩、陶营等镇群众种植羊肚菌,并辐射到襄阳市襄州区、老河口市竹林桥镇、新野县歪子镇等地,种植面积已有300多亩。
2024年,孟楼镇又为羊肚菌种植基地争取帮扶资金50万元,修建了速冻库。
“羊肚菌无论大小,营养价值是一样的。粗略算了下,基地里小羊肚菌占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概是四五万斤。速冻之后反季节销售,每斤可以增加5元收入。”谈起新的增长点,麻向红兴奋不已。
2023年2月,麻向红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速冻库每年收益6%分红给村集体,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试着培养菌种,降低成本。群众只要有意愿,就带着他们一起干。”有政府帮扶,底气十足的麻向红又有了新打算。
循 环
“自从移民搬迁到孟楼后,得益于土地流转,真是瞌睡遇见枕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孟楼镇张义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吉纲笑着谈起种植大户张相海,“他把土地利用到了极致,甜叶菊收获后土地闲置,便利用空档期,种植了西兰花、有机花菜、包菜、白菜、萝卜等蔬菜。”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张相海,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身上既有父辈埋头苦干的身影,也有着“不安分”的一面。凭借着对中药材市场的敏锐嗅觉,摸索着种植甜叶菊、元胡、丹参、麦冬、太子参等中药材。
实地考察土元养殖项目后,张相海继续“折腾”。
土元,又名地鳖虫,具有舒筋、活血、化瘀、续筋接骨功效,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巨大。
准备大施拳脚的张相海,没想到寻找适合养殖场地成了“绊脚石”。
“当时愁得不行,在镇村帮助下,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现成的大棚帮我省了不少初投资金,还降低了失败风险。”说起现在利用的闲置大棚,张相海感激不尽。
土元养殖的关键在于喂养和管理,张相海一开始心中没有底。
“及时通风,把控好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土太湿就容易结块,太干又不利于土元生长。”懂技术的胡选涛的加入,让张相海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能喂得太饱。如果太饱,下一顿它们就不吃了。这样一来,就容易滋生螨虫。”张相海告诉我们,螨虫是土元的天敌。通过请教专家、上网查资料、看书学习等方式,他掌握了土元在不同阶段的食量,避免了螨虫滋生的威胁。
“土元养殖周期只要7至9个月,成虫经烘干处理后每公斤可达到70元左右。销路也不愁,大药厂都会来收。”张相海说,因为第一年要采卵,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卖。经估算,3个养殖大棚收益非常可观,扣除成本,年收益可达50余万元。
一直以来,有一个想法在张相海心中酝酿许久:孟楼镇各类养殖场、农作物种植种类众多,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众多,怎样才能变废为宝?
土元养殖,让张相海的“生态循环”想法变为现实。
品相好的蔬菜卖了之后,剩下的品相差的萝卜、白菜、蔬菜根茎等农业废弃物,被张相海利用起来,通过配比作为土元的食物。
张相海又琢磨起了土元粪便。土元粪便里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
“施了‘土元肥’的中药材,产量、品质都非常好。”张相海成功了,“今年,我准备每样中药材扩大到一百亩。”
“张相海的3个土元养殖大棚,每天都需要五六个工人,一个工人每天能拿到70元左右的工资。”张吉纲告诉我们,有了张相海成功的经验,村委会大力支持村民外出学习,发展特色养殖。
“土元养殖,比较先进的是立体式恒温养殖法。不仅经济效益高,也便于管理。我准备今年建一个立体化养殖大棚,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其中,让大家都能增收致富。”谈起未来规划,张相海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