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构林镇 实干竞逐向未来

2025-01-27 13:14:52 作者:王中献 赵行舟 张雪洁 李科帝 肖晨曦 来源:
分享到:

新年伊始,走进全国重点镇构林镇,切身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战国时期墨城遗址,秦汉时期山都城遗址,宋代白马寺遗址,岳飞抗金屯兵老营河遗址,让人惊叹不已。现有东顶祖师殿,始建于唐宋时期。

厚重构林,人杰地灵。这里走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执行局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杨蕴玉;走出了抗战时期参与创建《人民日报》,并担任该报农村部主任的李克林;走出了当代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

不论是走出去的构林人,还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干部群众,实干担当赓续传承。2024年7月中旬,暴雨成灾,众志成城,构林关前党旗红。

“逗逗纸业从洽谈到落地,只用了6天时间,从选址到投产,仅仅用了48天。”构林镇镇长单化令的介绍,让我们领略了招商引资“构林速度”。

“只有紧握产业发展‘金钥匙’,才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化多元产业,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路。”构林镇党委书记贾睿迪深情地告诉我们。

“龙头”引领

“咱们村干渠、支渠都修得好,浇灌冬水真方便!引水稳、灌水快,小麦今年肯定收成好!”构林镇沈马岗村村民李德顺在地头引水灌溉,涓涓流水通过引泵流向麦田。

沈马岗村位于构林镇西北三公里处,6个自然村,994户。之前,水渠年久失修,渠道变窄变浅。有的村民为了自家门前场地大,人为填埋侵占水渠。水渠通水不畅,灌溉季节,水引不来,影响农田浇灌。

农田“喝饱水”,丰年有保障。让沟渠尽快畅通,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荣泽一直牵挂心头。

可是每次启动修渠工程,都遭遇了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

“这修水渠,俺家地头不能动!” 村民张大伯皱着眉头,第一个站出来抗议。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有的担心施工影响生活,有的害怕破坏风水。面对重重阻力,李荣泽陷入困境。

2024年7月14日,构林镇突降大雨,暴雨成灾,大部分村子沟渠排水不畅,农田受灾。沈马岗村也未能幸免。李荣泽觉得时机来了,立马组织村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

“大伯,我理解您的担忧,这水渠要扩宽加深肯定要动下地头。但您想啊,沟渠不通,这几年只要浇不上水,庄稼收成都不太好。今年还让庄稼泡在水里了。要是水渠能修好,以后不管旱涝,水都能畅通。” 张大伯听了,眉头稍微舒展了些。李荣泽趁热打铁:“这水渠修好了,家家受益,咱整个村子都能跟着富起来。”

就这样,李荣泽一班人一家接一家走访,耐心倾听村民们的诉求,一一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立马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就“疏通灌溉水渠,解决良田饮水”议题召开“党建+好商量”议事会。

会上,李荣泽苦口婆心,结合全市“四沟四渠”专项整治行动,总结“7·14”强降雨农田受灾教训。经过多次沟通,乡亲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同意在自家门前、自家地头清理沟渠。

李荣泽立马组织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地勘察,多方听取村民意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迅速研究制定清理方案,协调3台挖掘机进行作业。

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经过一个半月奋战,村内二支渠等重要的灌溉排水沟渠全部清理到位。全长约9公里,清运杂物1100余吨,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米”。

李荣泽还到隔壁村子,沟通协调,统一施工标准,确保上游引水通畅。在水渠施工的同时,还对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扩宽路面。不少村民还在流经自家门口的水渠上,自费修建水泥路面,自觉保护渠面。

“以后再遇到汛期都不怕了,排水一通畅,庄稼不会淹。遇到旱季,灌溉也方便。”望着水渠内潺潺流淌的活水,大伙纷纷说道。

望着这一切,李荣泽满是欣慰。他知道,只要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基层最讲实在,群众跟不跟你走,关键看你有没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能不能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李荣泽感慨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定要舞好党建这个“龙头”。

“抱团”发展

“陈总,这批订单量大,需要加紧订购一批包装箱!”

“这会找外地合作商,物流估计跟不上了。”

……

构林镇豫宛香酒厂老总陈涛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起来。

岁末年尾,正是豫宛香黄酒销售旺季,订单一个接一个。随之,问题也一个接一个出现。

一筹莫展的陈涛想到了构林镇商会,一条微信发到商会群里。一会儿工夫,陈涛就找到了“救命稻草”。

“涛啊,你早说呀!咱自己家就开了一个沐达纸箱厂,你需要什么Logo,什么款式,把图片发过来,连夜给你赶制,绝对按时按量给你送到厂门口。”构林镇商会会长李海霞的紧急来电,解除了陈涛的燃眉之急。

家宝箱包厂厂长杨新棒看到了商会群里的信息,也找到了出路。“李总,以后我家的纸箱业务也交给你了,不用再去外地找厂商了。”

“这次和沐达纸箱厂的合作,让我们实现了资源互补,推动了双方业务拓展,扩大了利润空间。商会给我们搭了台子,抱团取暖发展,会让我们越来越好。”陈涛和杨新棒厂挨着厂,一起签了这项业务,笑得合不拢嘴。

2023年8月8日,构林镇商会挂牌成立。商会将构林的企业家们联合到一起,现有会员三四十人,涉及家私、面业、纺织业、粮油加工、装修、养殖业、制造业、黄酒加工业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商业交流平台。

“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李会长每次出去考察学习,车上总是带着我们的箱包、黄酒,推介我们的产品,为我们拓展外地客商。我们商会会员也会彼此转发朋友圈、相互推介产品。”杨新棒说。

李海霞告诉我们,自商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商会的平台作用,把在外的构林乡贤凝聚了起来,引导乡贤更好地投身家乡的发展建设。针对返乡创业的乡贤,定期开展交流座谈会,不断凝聚乡贤力量。同时,鼓励商会会员、乡贤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投资家乡,当好家乡发展的“宣传员”“招商员”“助力员”。

商会会员“抱团”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关键时刻,商会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

去年7月14日深夜,暴雨成灾,河水漫堤,许多地方积水严重,最深处到人的胸部。人员急需转移。

“这会城里救援设备还没到,能不能安排个铲车过来,转移下困难群众?”凌晨1点多,构林商会会员、敬飞面业老板郭敬飞接到了紧急电话。

“这会工人都下班了,我自己来!”郭敬飞立即开着铲车去施救群众。路上,他又在商会群呼叫有铲车的企业一起行动。很快,商会出动了四五辆铲车,马上投入救援工作。

不仅如此,2024年教师节,商会开展捐资助教活动,为镇大新兴教协会注入资金2万元,物品50套,奖励优秀教师。这一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马上过年了,在外的乡贤也回来了。我们年前要再组织一次交流座谈会和企业观摩活动,在互动中共商发展经验,共谋发展前景。下一步,还想带领商会会员‘走出去’,前往优秀企业交流学习,开阔眼界,拓展合作领域。”李海霞说道。

艾草床垫

“清点一下数量,一车送往淅川,一车送往内乡。”走进构林镇古村佳乐宝家具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李肖正在给发货师傅交代订单地点。

李肖今年37岁,小学都没毕业,是个地地道道道的农民。早些年,通过种地和在外打工维持生计。2014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和仅有的5万元去南阳开办床垫厂。奋斗了6年,积累下不少经验,也有了代工渠道。

2020年,李肖回到古村开办公司。一次,他接到一个代工电话,说是需要艾草床垫。这下他可犯了难。以前没有生产过,包括艾草也没有渠道,这下可咋办?

无奈之下,他寻求村党支部书记李宏海的帮助。

“叔,南阳的合作商让我代工艾草床垫,订单还挺大,我现在缺少原材料,这可咋办?”

“肖呀,你这在外时间长了,还真不了解咱家乡了。咱们镇方湾村有千亩艾草种植,郭庄、方湾社区有万吨级艾草加工,这你都不知道?”

“走,咱们现在就去。”李肖顿时来了兴致。

专业从事艾草种植、培育、研发和生产加工,艾草质量好,出绒率高,价钱合理,距离古村距离也不远。经过考察,李肖当即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

“艾草问题解决了,弹簧问题又来了,没有弹簧还是做不成。”李肖想打退堂鼓。

李宏海说:“你不用担心,咱们刘集镇就有生产弹簧的,镇里和村里帮你协调一下。”

李肖喜出望外,代工产品如期交付。

尝到甜头的李肖看到了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艾草床垫作为一种实用、火爆的家居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李肖决定生产艾草床垫。他说:“我是古村人,原材料采购方便,还能为家乡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回馈家乡。”

“村里的闲置用地只有四五亩,由于生产需要,用地就成了大问题。镇里和村里都给予很大支持,土地手续和土地置换各方面都给予解决,现在旧厂和新厂加起来有十余亩。”李肖感激地说道。

用地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又来了。通过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把南阳的房产用作抵押,贷款四百多万,用于新厂建设。

“李肖回来建厂真是太好了,我们不仅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差不多能拿个3000左右的工资。逢年过节,还给我们送礼品,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在床垫厂干裁剪工作的村民张春娥说。

佳乐宝家具有限公司在南阳枣林市场设有展销一体的门店,同时在南阳和襄阳地区每个县市都设立有代销分店,分店覆盖整个南阳和襄阳地区所有乡镇。

“给我再发150张艾草床垫,这个艾草床垫在我们这里很畅销,特别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内乡寅兴家具城负责人在电话里直接下单。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公司采购了6辆货车,采取送货上门服务。

佳乐宝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艾草床垫,还是家具用品,民用、酒店宾馆、学校、医院都是它的准客户,走货量比较大,年营业额达到2000万元。

“目前公司已投资建设标准化车间2栋,艾草抗氧床垫生产线2条,初步形成了家居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一年销售床垫15万张。”李肖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主动创新,让佳乐宝成为邓州市的一张名片。”

莲虾共生

“徐支书,你还有心情吃饭哩?大事不好了,无人机在打除草剂哩!”

“哪儿不好?打除草剂是好事。无人机省时又省力,瞎操心!”

“赶紧让他们停了!莲藕最怕的就是除草剂。无人机打药的时候,除草剂会蔓延到坑塘里,明年莲藕保准减产。”

“啥?早说!”

一大早,构林镇杨渠村莲虾养殖基地负责人丁广平,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徐胜定,解决无人机打药的事情。徐胜定急忙丢下饭碗,现场叫停了正在除草的农户。

“不让打药,我的粮食还要不要了?”农户抱怨道。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徐胜定邀请农户和丁广平“三方会谈”。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决定莲藕池周围地块,使用传统的打药桶来喷洒,最大程度抑制除草剂蔓延。

而这只是丁广平遇到的难题之一。

丁广平是湖北人。在杨渠村收购蔬菜的时候,他发现该村紧邻刁南干渠,丹江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可以做一做“水文章”。

邀请水产专家前来考察后,他开始谋划“莲虾共生”“藕鱼混作”新型种植模式。

当徐胜定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人上门来投资,发展特色农业,这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立即着手找起了场地。

流转土地?好办!

开挖藕田?真难!

“这土地被挖成坑塘,以后他不养了,我们咋种地?”种惯了传统农业的村民,听到自家平整的土地要被挖成坑塘,连连摇头。

丁广平不甘心,立即找来了种植成功实际案例,计划了收益分成,制定了长期投资计划书。

随即,他召集村民,科普这一新型种养模式,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莲藕为龙虾提供了休憩活动保护场所,水下莲藕的烂根腐叶又可为鱼虾提供饵料,而鱼虾粪则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肥料……”

随后,镇、村工作人员又对目标农户逐一走访,讲解村内打造特色产业的长期规划……

随着村民逐个点头,土地整理完成。

可是,莲藕苗栽种3年后,会减产,品质也无法保证。小龙虾品种也千差万别。丁广平与武汉农科院、潜江小龙虾生产基地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运用种养新技术。

“别的地方1元1斤,喊着我我都不去。丁老板这1.5元,大家抢着来收,还得预定。”像陕西省王银生这样, 每年跨省预定丁广平莲藕的蔬菜商不在少数。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经验日渐丰富的丁广平,成立杨渠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种养面积。

每年7月到来年6月,是莲藕收获的季节。其余时间,本该农闲,丁广平又开始忙活着收小龙虾。不间断种养模式,激活了杨渠村民生态种养的“脑瓜子”。

“藕田怎么建?病虫害怎么防治?效益如何?”面对每天来“取经”的村民,丁广平不厌其烦笑脸相迎。

“在这干,最高月收入能到1万元,买了新房子、车子,这生活以前都不敢想。”杨渠村脱贫户张喜应,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银行存款。

“下一步,在推动莲藕种植产业的同时,同步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出‘荷花一日游’‘龙虾美食节’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让游客饱览美景、品味美食、感受民俗、乐在其中。”丁广平对未来充满憧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