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镇是远近闻名的黄酒之乡,在草木蔓发的季节里,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我们有了更多地发现。
刘集镇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刘姓家族在此聚居并形成集市,故称“刘集”。历史上,因地处豫鄂交界,这里商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兴盛。
同行的刘集镇镇长王乾告诉我们,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豫西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遗址遗迹有烈士井纪念碑、梁雷故居、邓南县纪念碑等。抗日英雄梁雷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老师,穆青曾撰文《泪洒偏关》,深情悼念恩师。
传承红色基因,刘集镇干部群众务实重干、勇于开拓,传统黄酒产业锦上添“花”,开发出了茉莉花、桃花等口味的“花式黄酒”,深受市场青睐;以鸭故事有限公司为龙头,畜禽水产养殖区初具规模;尊祥木业订单不断,亟待扩大规模;聚众农业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乡村振兴格局,打造黄酒文化特色小镇,深化‘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以产村融合激活镇域经济,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刘集镇党委书记马燕说起未来规划,成竹在胸。
“花式黄酒”
走进河南刘集酒业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股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自动化灌装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一只只酒瓶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行,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
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场景,公司创始人朱大召的思绪飘回了那段艰难创业时光。
2012年,在湖南跑运输多年的朱大召回老家刘集过年,弥漫在空气中的黄酒香味,勾起他儿时的回忆。他想继承父亲的酿酒事业,将“刘集黄酒”推向市场。
妻子刘清莲一听,脸色凝重:“运输行业干得好好的,转行做黄酒,风险太大。”
但朱大召决心已定。2013年,他四处碰壁后从朋友处贷到1万元,买了1000斤小米,几口缸,申请了河南省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就此踏上创业之路。
每年腊月,寒风刺骨,他都在集镇摆摊,热情地给过往行人递上黄酒,期望得到认可。
2018年春节前,一位老太太尝酒后说:“不是小时候的味道。”朱大召忙问:“小时候啥味儿?”老太太回忆,那时的酒有淡淡的焦香。
回去后,朱大召和父亲探讨。根据多年的酿酒经验,父亲告诉他:“大部分作坊的酿酒工艺是蒸米,没有焦香的味道。大概只有煮出来的米,才有焦香味。”
朱大召寻思着,“只有改变工艺,将蒸米、煮米相结合,才会有突破。”
尝试了一次又一次,锅中的米和酒液始终未能呈现出理想的状态。
2020年,朱大召不惜重金邀请其他企业的专业师傅前来指导,做了60缸小米。发酵一星期后,朱大召凑近酒缸,一股刺鼻的酸味扑面而来。他满心忧虑地对妻子说:“味道不对,怎么有股酸酸的味道。”这一批黄酒10余吨,朱大召损失了10余万元。
2021年,朱大召再次邀请那位师傅前来指导时,师傅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朱大召只能独自摸索。每一次煮米时,他都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项记录。温度多少度往锅里下大曲?多少度下小曲?
终于,无数次实验之后,朱大召打开酒缸,那熟悉的、带着淡淡焦香的醇厚酒香瞬间弥漫开来。
品质的提升,为朱大召的创业带来了转机。由于黄酒品质好且价格实惠,省内外多家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原有的生产规模已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22年,企业入驻刘集黄酒城。朱大召投资900余万元,购置了全自动蒸饭机、全自动灌装线等现代化设备,拥有了年产300吨黄酒的能力。
但朱大召并未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他深知,“销售量是上去了,但那些企业只是购进黄酒加工食品和药材,离打响品牌还差很远。”
2024年7月,朱大召注册成立了河南刘集酒业有限公司,聘请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发酵专家团队成立无菌化验室,并成功申请了SC认证,开启线上线下销售模式。
通过抖音直播,朱大召感觉到,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愈发炽热。从职场白领到高校学生,健康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如何让黄酒这一传统佳酿获得年轻群体的认可?
2024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桑葚、洛神花、茉莉花、桃花等“花式黄酒”。一上市就凭借其独特的养生功效,成为了追求健康生活人群的新宠。
“通过抖音直播,我们的黄酒已成功销往信阳、广州、上海、乌鲁木齐等城市,各地的朋友都能轻松享受到这份健康美味。”朱大召介绍。
“鸭故事”
孟春时节,走进刘集镇曾家村占地40余亩的邓州市鸭故事食品有限公司,一排排肉鸭养殖厂房整齐划一,一只只雪白的肉鸭正欢快地抢食。
“一只鸭一天能吃三两饲料,目前存栏种鸭2万只,肉鸭40万只,一天就能吃20多吨的饲料。”公司总经理徐金海告诉记者,肉鸭食用饲料数量惊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公司拥有占地4000平方米的饲料加工厂。
在饲料生产车间,机器正开足马力,一袋袋饲料,通过传送带直接装车,运往养殖区。
公司董事长张新华是刘集镇曾家村人。早年间,他到深圳闯荡,2013年创办了深圳市金鸿昌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禽类肉产品。多年在外打拼,想回老家投资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这些年,家乡发展变化很大,投资环境越来越好,逢年过节的时候,镇领导都会给我打电话,聊家乡发展情况,讲家乡的优惠政策。”张新华说,老家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盛产玉米、大豆、花生、小麦等农产品,这些都是生产鸭饲料的重要材料。养殖家禽的先决条件,家乡都具备。
2022年,他在家乡注册成立了邓州市鸭故事食品有限公司,毅然决然地投资1.2亿元,建设了占地40余亩的养鸭厂,同时配套建设了饲料厂、占地6000平方米的屠宰车间和6000平方米的冷库,能同时存储3000吨禽产品。
张新华说,公司建成以来,刘集镇政府从介绍用工,到动员农户加入养殖等许多方面,都给予了极大帮助,解决了公司发展的后顾之忧。
公司销售经理告诉记者,生产的肉鸭除了向“绝味鸭脖”等知名熟食企业供货外,还向广东、广西等沿海一带大型副食市场、烤鸭店配送。
鸭肉做熟食,鸭毛也是“宝”。公司按照深圳加工厂的建设标准,配套建设了3000余平方米的鸭毛初加工车间,目前已接到著名羽绒服生产品牌波司登,以及广东潮州一带羽绒服、羽绒被企业的订单,只等4月底肉鸭出栏。
“鸭故事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刘集镇家禽产业发展,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刘集镇党委书记马燕说。
52岁的员工杨胜伟,在公司上班已经两年了,每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曾家村党支部书记曾向党告诉记者,公司运营两年来,为本村及周边乡镇解决用工200余人。
“留住人才,公司才能得以发展。”张新华告诉记者,对于一些重要技术岗位,公司从江浙一带、两广地区以及周边省份,广泛招募人才,工资普遍在七八千元以上,也有部分月工资超过一万元。
这么大的肉鸭存栏量,防疫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公司每年都要投入数万元,用于预防传染类疾病。”总经理徐金波介绍,公司配备了专业的防疫团队,运营三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疫情,成功避开了国内大型禽流感、新流腺等家禽流行病。
谈到周边村民们最担心的环保问题,刘集镇镇长王乾介绍,鸭故事从建厂之初,就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系统,专门用于处理养鸭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确保废水达标,不会对周边农田造成污染。
“再有1个月,肉鸭就要上市了。”张新华告诉记者,“目前已接到绝味鸭脖等多家鸭食品企业的订单。鸭舍全部投入运营后,能日屠宰肉鸭6万只,效益将会更好。”
“凤”恋“巢”
看着一车车的木料拉进来,一车车的成品板材运出去,刘集镇尊祥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鹏举心里乐开了花,进厂道路不便利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刘鹏举是周口人,家族在周口、廊坊都创办有板材企业,由于南阳周边客户多,他经常到南阳地区出差。
“刘总,你还不如来南阳建个厂,每车运输成本还能下降千元左右。”客户一句话点醒刘鹏举。
2024年初,刘鹏举多次到交通便利的邓州市进行实地考察,看了多个乡镇,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厂房。
刘集镇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
“如果有合适的厂房,就能把企业顺利地招引过来,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增长,还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镇党委书记马燕说。
随后,镇村干部纷纷行动,几天时间找到了三处厂房,立即联系了刘鹏举。
看过厂房后,刘鹏举无奈地摇摇头:“这些厂房还是太小了!”
马燕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共同出谋划策,再次寻找合适厂房。
“我们村有个油漆厂不干了,厂房在闲置着,还带个大院子,应该是比较合适。我回去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租用过来。”该镇陈桥村党支部书记王青山说。
“马上联系,有困难及时沟通,咱们齐心协力把企业招引过来。”马燕坚定地说。
几天后,王青山喜笑颜开地汇报:“成了,可以约刘总来看看了。”
这一次,刘鹏举看了后,立即决定在这里投资建厂。2024年7月,投资5000万元的尊祥木业有限公司开始投产,主要生产各种建筑板材。
“由于公司板材品种多,质量好,销路不用发愁。”刘鹏举表示,为了使工厂尽快步入正轨,他从总公司调过来一批工人,负责技术和指导新招工人。
“刘总,你这边出路不行啊,进出厂的道路窄,一头是个电线杆不好拐弯,一头的桥两侧有限宽的石墩,大车进出太不方便了。”客户向刘鹏举反映遇到的难题。
刘鹏举尝试着联系了王青山。王青山一边向马燕汇报,一边和村干部到现场查看。
“当时临近年关,施工工人不好找。我发愁,支书也发愁。”刘鹏举回忆到。
最终,镇村两级积极协调电力等部门,将电线杆往旁边挪动,又将路肩部位填土增宽,限宽石墩重新排放,彻底解决了车辆出入问题。
“用时两天,终于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企业运行顺利,我们也很高兴。我们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热心服务,让‘凤’恋‘巢’。”马燕表示。
尊祥木业车间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有的正操作着轰鸣的机器,有的精准地对木材进行切割、打磨,有的则在成品区细心地检查着产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村民苏华平正在生产线上进行摆板,对这份工作她是相当满意:“从建厂开始我就在这儿干活,一个月稳定拿到五六千元。我让儿子也来这上班,孩子他爸在农闲的时候也来打零工。一家人在这拿着高工资,离家又近。”
“原来在外地干装修,父母总嫌我离家远。现在这里工资高,还能每天回家,他们很高兴。”构林镇小伙赵志特别开心。
“目前,我们拥有生产线一条,热压、冷压设备8台,工人60余名,每年工资支出400余万元,税收300余万元,现在的规模已经跟不上发展了。”面对急增的订单量,刘鹏举想扩大规模,镇村两级都表示全力支持。
“有这样的营商环境,在这里投资建厂,我觉得我选对了。”刘鹏举笑着说。
“现场教学”
“如果这10万元订单不能如期交付,你们要负责我们的全部损失。”电话那头,广州一家外贸公司的徐老板语气强硬。电话这头,刘集镇王赵坡村梵雅箱包厂总经理高勋紧皱着眉头。
高勋今年42岁,在外从事箱包加工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他决定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2021年,高勋先期投入50台平车,凭借过硬的箱包品质,订单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推动家乡经济发展,带动更多群众一起致富。
2023年9月,100台崭新的平车进入厂房,高勋踌躇满志。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来以为农村闲散劳动力较多,没想到……”高勋无奈地摇摇头,“多年的箱包加工经历,让我在业内小有名气,订单也越来越多,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工人可用。”
刘集镇王赵坡村党支部书记王磊陪着高勋,奔走在附近村庄,一家一家跑着,一户一户给村民介绍企业用工情况。经过一周努力,厂里又来了几个人,但与所需人数相差甚远。
王磊给镇里主管领导打电话,告知梵雅箱包厂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刘集镇党委书记马燕得知情况后,立即到王赵坡村走访。“相信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马燕安慰高勋。
回到镇里,马燕第一时间召集领导班子开会,就如何解决梵雅箱包厂用工难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召开各村党支部书记会议,让各村寻找富裕劳动力,报到镇里,其它问题随后再想办法。”马燕最后给出了意见。
各村支部书记开始了“大走访”“大调查”。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各村有意愿的富裕劳动力被整合到一起。“不到三天时间,厂里需要的工人已经达到需求量,他们把我们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在办。”采访中,高勋感激地说。
新问题再次出现。招来的工人中,熟练工基本没有。蹬机车看似简单,如果没掌握技术和方法,出活速度极慢。订单交付时间紧迫,这让高勋再次头疼起来。
这次,王磊直接把问题汇报给马燕书记。马燕第一时间联系市人社局技术培训中心,派出专业技术团队,对梵雅箱包厂工人进行精准指导。
“压边线的时候,需要折叠的地方要折直……”梵雅箱包厂生产车间内,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对工人们进行“现场教学”。一周后,新召来的近90名工人便进入工作状态。
“经过培训,我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最初一个月挣1700,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陈桥村55岁的王新香一直在家照顾孙子上学,现在自己挣钱自己花,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
王赵坡村45岁的脱贫户贾云杰说:“只知道自己会种二亩地,没想还能通过技术吃饭,一个月收入3000多,这事儿以前想都没想过。”
“在镇村领导的帮助下,我们不仅招来了大批的工人,还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熟练上手,保证了订单如期完成。”高勋说。
目前,梵雅箱包厂有200台平车、高车、电脑车,近200余名工人,年产值近9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高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