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初夏时节走进高集镇,走村入户,深入采访,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名副其实,高集真“高”。
高集之“高”,“高”在地形。高集镇位于邓州市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岗地和平原相间的地貌类型,“岗多平原广”。
高集之“高”,“高”在历史。高集镇镇长魏红雷告诉我们,这里有六大历史遗址景观:红岩洞、龙虎城、卧龙岗、斩龙沟、娘娘坟和老爷山。龙虎城古城遗址位于明池村,据传,隋朝大将韩擒虎曾在此率义军反抗隋炀帝的暴政,并因施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
高集之“高”,“高”在心气。无论干部和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事创业劲头足。聚焦“1+N”产业体系,构建出“东蔬菜、西烟叶、南水产、北林果、中鞋包”发展格局。在册企业18家,纺织、服装、箱包、电子、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8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
“以‘1+N’产业体系为核心动能,统筹推进全域产业布局迭代升级。锚定‘龙头引领、项目攻坚、村级协同’的发展路径,通过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资金倾斜、优化服务保障,全力培育壮大产业领军主体,打造乡村振兴强劲引擎,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集镇党委书记陈峰激情澎湃地说。
匠 心
走进位于高集镇的鸿鑫鞋业公司生产车间,机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有的在做鞋面和鞋底的精准对齐粘合,有的在机车上赶制鞋面,有的在把成品鞋装箱……负责人黄红英穿梭在车间内,时而检验货品,时而和工人交谈。
从最初两间房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5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一路走来,鸿鑫鞋业公司的创始人黄红英始终坚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让她在鞋业订单行业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
时间回到2012年夏天。深圳的夜晚,台资企业大院内,黄红英攥着手机,来回踱步。两个小时前,她因听从厂长建议,面见老总调整报价,遭到副总冷待——电话不接、放行条拒给,原因是忙着“在开会”。这家管理规范的企业要求,所有出入必须凭条,她的货车与样品还被扣在厂里。
当她带着泪痕敲开这位副总的家门时,时针已指向20:30。“我没有向老总告你状。”她直视对方,不卑不亢,声音因疲惫有些微颤,“质量若不行,我们立刻退出;若信得过,就请按规矩放行。”
当黄红英彻底放弃这个订单时,三天后,这位副总打来电话:“订单继续给你,因为你们产品质量过硬。”这场破釜沉舟的沟通,让她认识到:生意场上,硬气来自产品质量,更来自不卑不亢的做人底线。
2014年,当某企业吴总打电话求助舞蹈鞋订单时,许多同行都婉拒了,“这单利润薄到鞋底都快磨没了。”
黄红英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本4元,只要不亏,工人就有饭吃。” 吴总在她创业初期雪中送炭,这份恩情比利润更重。
没想到,这份“亏本买卖”成了黄红英创业中的转折点。每天1.5万双的量产规模,让她摸透了制鞋工艺的每道肌理。这条“薄利走量”的路,既让工人端稳了饭碗,也让鸿鑫鞋业在珠三角制鞋带站稳了脚跟——当其他厂家还在挑肥拣瘦时,她已用产能优势筑起了隐形壁垒。
“三天出货?” 接到杨总急催订单时,黄红英正挺着5个月的孕肚。车间排期已满,她咬牙接下:“加钱!全员加班费翻倍!”连续三晚,她守在流水线旁,盯鞋面缝合、查鞋底粘合。交货时,验货员指着一处细微胶痕厉声指责,她瞬间红了眼眶——为赶工,她把所有利润都算在了工人加班费里。
“别苛责了,熬夜赶工难免有瑕疵。”杨总的解围让她愣在当场。此后十年,这家企业的订单从未旁落。后来她才懂,那次委屈背后藏着商业世界的深层逻辑:当你把诚意捧到台前,对方自然能看见你藏在细节里的担当。
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黄红英在林扒、孟楼、九龙等乡镇设立了下游工厂,将简单易操作的工序下放到加工点,开展“订单式”加工模式。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优化了产业链条结构,直接带动了10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
同时,黄红英还投资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在加工生产订单的同时,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鞋。
在黄红英的生产车间里,有残疾人,还有很多脱贫户。她总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种,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最早只想挣口饭吃,现在想着怎么让更多人端稳饭碗。”
从两间简易房到标准化厂房,从追着订单跑到制定行业标准,这个始终穿梭在车间的“女汉子”,用二十载光阴写就了一条朴素的商业真理:鞋底能丈量土地的宽度,而人心能撑起事业的高度。
“好” 球
“最新一批是训练球4号,今天就能出库,晚上安排车送走。”邓州市好乐斯足球制造有限公司院内,负责人宋从新挂了电话,立即安排工人清点货物,准备装车。
宋从新怎么也没有想到,七年时间,他把乡村足球厂生产的足球卖到了国外商场,并且成为当地人非常认可的品牌。
宋从新是高集镇大贺营村人。2018年,他们兄弟姊妹五人厌倦了在外务工生活,决定回乡创业,创建一个足球厂。
“足球厂?他们竟然要在村里建个足球厂?”得知消息,村民炸开了锅。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宋从新兄弟姊妹五人从事球类制造工作已有20多年,不管是制造球类的核心技术,机器维修,或是经营管理,经验丰富。
把厂子建设到哪里呢?几个人做了难。大贺营村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落后,建在村里有诸多不便。
“要不咱们去邻村看看,找个出路好的地方,最好能有现成的厂房。”姊妹几个反复讨论。
“从新,从新。”大贺营村党支部书记贺小中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登门了。“我知道咱们村各方面条件都不好,你们有顾虑这都能理解。可咱们村是个传统农业村,村民收入一直很低,你们要是能把厂子建在咱村里,也能给群众增加点收入。你们放心,村里会尽全力支持企业。”
宋从新几人被支书的话打动,商量后决定反哺家乡,把厂子建在大贺营村。
缺厂房,村里积极协调宋从新几人老宅旁边的空置危房,连成一片、盖成厂房。基础设施不配套,村干部主动联系电力部门,协调了变压器,布好了电路。
“镇政府更是从工商注册、税务申报、项目审批、贷款筹资等环节提供了全程帮助。”宋从新说。
在镇村的关心和支持下,一个月的时间里,邓州市好乐斯足球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建好,基础设施全部到位。
“从新,这生产出来的足球准备怎么销售呢?”贺小中问到。宋从新笑而不语。
第二天,大家发现宋从新不见了。
“厂里没有,家里没有,这都要开工了,人呢?人呢?”没有联系上宋从新的村干部急得团团转。
此时,宋从新已南下广州,找到以前对接的一家外贸公司,“我知道现在国外对足球的需求量很大,你们也急需找一些稳定的生产商。我们保证以最优秀的品质、最合理的价格长期供货。”
几天后,宋从新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村里,一份十年订单合同展现在大家眼前。消息迅速传开,大家热情高涨,纷纷前来报名务工。
“这活基本都是机器做的,简单易上手,两天时间差不多就学会了。工资计件发放,大家多劳多得。”宋从新的话让大家吃上了“定心丸”。
“90后”村民张晓曼就是第一批进厂上班的,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还有老人要照顾,家门口的工厂成了她最佳的选择。“你看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三四千,活也不累,家里家外都兼顾了。”张晓曼说。
村民李小梅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婆婆瘫痪在床,经济压力压在了丈夫一个人身上。现在她是蒸球生产线上的一名工人,每月定时拿工资。
“工厂不缺订单,工资发放及时,大家都干劲十足。带动了周边4个村的群众就业,员工平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贺小中说。
车间内,工人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打料、贴皮、绕线、贴商标等操作。五颜六色的足球像一座座小山,整装待发。
“我们生产的‘健身牌’足球主要销往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广受好评。目前,公司年产足球200多万个,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宋从新表示,今年他计划再增加两条生产线,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莓” 好
“段总,上次的‘红颜’草莓特别畅销,再发1000斤。”
“你那边的草莓有几个品类,价格分别是多少?”
……
一到草莓成熟的季节,高集镇赵坡村孙康草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段志满的手机,便一天到晚响个不停。有老客户订货的,也有新客户咨询的。
走进高集镇赵坡村,草莓种植基地的120座大棚,煞是壮观。
“我们在西安种了13年的草莓,积累了经验,销售渠道也畅通。”段志满说,他和朋友依托西安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的便利优势,把草莓卖往全国各地,拥有了一大批客户。
虽说在外发展,段志满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邓州属于农业大市,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酸碱度适中,种植草莓的条件得天独厚。尤其是京东物流港成功入驻,物流产业迅猛发展,运输草莓不再是问题。
“段总,种草莓的地已经协调得差不多了,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来发展?”隔三差五,高集镇党委书记陈峰,就会给段志满打电话,讲家乡发展变化,盼他们回乡创业。
2022年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段志满和朋友筹措700余万资金,在高集镇政府的协调下,把一个荒废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进行平整、改造,建成占地110余亩的草莓种植基地,搭建大棚120多个。
当年8月,栽种第一茬草莓。10月底草莓成熟,不料却遇上了大麻烦。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各地交通管制,草莓运不出去。”段志满回忆说,那时候,鸡蛋大小的优质草莓,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在邓州周边销售。来不及采摘的草莓,眼睁睁看着坏在地里。
回乡创业,当头一棒。段志满和朋友并没有气馁。随着疫情一天天好转,他们看到了希望。当年12月9日,随着交通秩序的恢复,草莓顺利运往全国各地。
“第一茬草莓,虽说因为疫情损失一些,不过整体上并不赔钱。”段志满说。
120座草莓大棚,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基地每天都有工人忙碌的身影。采摘高峰期,每天有上百人在地里忙,一天80块钱,工资日结。
“我想自己种草莓,找志满说。志满爽快答应,给我草莓苗,教我技术。现在我已经种有七八亩,一年能挣十来万元。”村民张兴隆说起自己种草莓的经历,打心眼里高兴。
如今,在高集镇,像张兴隆这样,在段志满带动下种植草莓的大户,已有60多户。
目前,基地主要种植“红颜”“红玉”“白雪公主”三个品种。为保证草莓口感甘甜,肥料用的是进口有机肥料。为获得优质果品,会将过多的花和幼果去除。
“外地客户大都是开着货车、带着工人过来。我们的工人把草莓从地里摘出来,客户在基地按照销售需求进行包装,很省心。”段志满介绍,品相好的草莓销往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1斤能卖到40多元,进入超市后1斤能卖到上百元;品相次一点的,卖到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到了5月份,旺季结束后,草莓基地对外开放,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自行采摘。到最后,基本上摘得一点都不剩。
我们了解到,一个种植周期(每年8月份至次年5月份),一亩地大约能采摘草莓4000斤。高集镇目前种植草莓110亩,总产值大约在600万元左右。今年3月10日,单日销售额更是突破了5万元。
“金 银”
当天空现出鱼肚白,高集镇黄龙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头戴草帽,手提篮筐,细心地采摘着金银花。
“我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赶过来摘了。摘一斤3块5,一天能摘个十几斤。”村民韩存焕将篮子晃了晃,花苞沙沙作响。
邻村村民单凤英接过话茬,“这金银花是用来做连花清瘟用的,连花清瘟贵的很,敢情咱摘的都是‘金疙瘩’?”
金银花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剑业边帮她扶稳篮筐边说:“可不,就是‘金疙瘩’!咱们栽的都是新品种‘四季花’,一年能摘五茬。旺季,一天用工得80多号人,村里老少都有事做。”采摘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每逢采摘季,王剑业都提前换好了零钱。大家采摘的金银花称重后,当场现金结算,“乡亲们挣钱都不容易,不能拖欠。”
为啥叫金银花?很多人会这样问。王剑业总是笑着解释:“因为它开的花,一开始是银色的,然后慢慢变成金色。”说着,他指向田垄间,新绽的花苞泛着莹润的白,半开的花朵已镀上金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说起种植金银花的缘由,王剑业娓娓道来。
2020年的一天深夜,王剑业对着电脑店的账本和电费单犯愁。
妻子小雪欲言又止,房贷与孩子学费像巨石压在心头。王剑业瞥见桌上连花清瘟胶囊,“金银花” 三字让他眼前一亮。突然,他握紧妻子的手说:“老婆,咱回老家种地吧!种中药材!你看爸妈年纪越来越大,在城里根本顾不上他们,回去还能照顾二老。”
“你疯了?你可是从来都没有种过地!”小雪急得声音拔高了许多。
“我朋友老李在新乡种金银花,去年一亩地赚了八千多!”王剑业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再说,咱黄龙村有十几亩地。你想想,现在连花清瘟多火,药材肯定不愁卖!”
王剑业握住她的手,粗糙的掌心全是汗:“明天我就去找老李,学技术、问销路,总比守着要关张的店等死强。”
找到老朋友取经后,王剑业选择了“四季花”品种。他说:“当年种,当年都开花。5到15年是丰产期,一年能收个五茬。”
2020年3月,王剑业花了1万多元,从山东买了3000棵金银花苗,在黄龙村种了12亩地。
第一次修剪植株时,他照着网上教程一顿操作。却不知,不同生长阶段的金银花修剪方式大有讲究。原本生机勃勃的藤蔓,在他手中渐渐蔫头耷脑,新发的嫩芽也停止了生长。
为了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王剑业先后去河南新乡、山东平邑考察,学习取经。同时,立足邓州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等条件,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种植模式。
盛夏时节,王剑业的金银花田成了金色海洋,花朵饱满紧实,瓣瓣泛着温润光泽,凑近便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他种植的金银花品质上乘,刚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福森药业的采购负责人实地考察后,当场敲定长期合作协议。
金银花耐旱、耐涝、耐冻,好伺候、收益好。有福森药业收购,销售渠道畅通。2024年,王剑业把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到40亩。
谈起未来的规划,王剑业表示,打算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再引进些改良品种。在村里建个烘干车间,把鲜货加工成花茶包,进行线上销售。回头组建个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按产量给大家分红,带领乡亲们一起把这“金银”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