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都司镇采风,首先要揭开一个谜底,那就是镇名的由来。以前是有所耳闻,现在要一探究竟。
同行人员告诉我们,这里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南控荆襄,西扼川陕,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在此设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镇名由此而来。明代都司为正二品武官,相当于现代的分军区司令员;清代降为正四品,统领数百绿营兵。
听着介绍,脑海里突然蹦出两个字:“守护”。封建时代,君主派兵到这里镇守,守护的是一方平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守护的是群众幸福生活。无论是2020年年初的“疫情阻击战”,还是2024年7月的“暴雨保卫战”,这里的党员干部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次采风,我们看到的最美风景就是群众的笑脸:在大程营村的“老年大食堂”,在家门口就业的车间里……
“我们将以‘拼’的干劲、‘抢’的状态、‘实’的作风,以‘毛衫小镇’建设为主导,完善、壮大‘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一体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都司镇党委书记余林冲念念不忘的还是群众的幸福。
“毛衫厂”
陆明连千想万想没有想到,“毛衫厂”竟然建在乡政府院内。
去年深秋,陆明连从浙江来到都司镇。看着这个不起眼的集镇,他的心里七上八下:没挨着省道国道,地理位置不优越。20年前的40多家毛衫厂,因设备落后逐渐被淘汰,产业链条不完善。可让陆明连动心的是,镇上有近千名毛衫厂熟练工。
“陆总,只要你来办厂,俺们全力以赴支持!”面对陆明连的犹豫,都司镇党委书记余林冲拍着胸脯打包票。
“投资可以,但是前期不建厂。”陆明连撂下一句话。
大家看到了希望,陪着他四处去找。从闲置的旧粮站到废弃的农机厂,要么面积不够,要么改造费太高。连轴转找三天,未果。
这天,余林冲来到乡政府食堂,边吃饭边思考厂房问题。突然,他的目光落在食堂旁边的大礼堂,“这大礼堂一年就开大会用几次,面积大,地段在镇中心,改造好应该很合用!”
余林冲立马召集会议,“开个短会,议议把大礼堂改成临时厂房行不行?陆总那边等不起,咱得抢时间!”
“我看行!”“重振毛衫产业,让老百姓家门口就业,比啥都重要!”……大家一致赞同。
看着高挑宽敞的大礼堂,听着“20天改造完,保证准时入驻”的朴实承诺,陆明连感动不已——原以为招商引资的承诺多是场面话,没想到字字千钧。
厂址选好,接下来就是办手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陆明连在别处办厂时,光跑部门就得耗小半月。可现在,他人在浙江,镇干部一个星期就将各种证件替他办妥了。
设备到位已经过了春节,镇上一些技术工人已经外出务工。招工又成了难题,陆明连急得直打转。都司镇人大主席卢国柱成竹在胸:“别急,年底镇里就摸排了,周边就有在毛衫厂干过的熟练工,都能联系到。我们制作了招工简章,各村也积极响应,在村微信群、村部公示栏发布招工信息。”
“住得远的工人,中午吃饭是个难题。”陆明连忧心忡忡。
“以后工人的午饭,镇政府食堂包了,按成本价算!”难题迎刃而解。
开工了,60台缝盘机快速运转。镇干部几乎天天往“毛衫厂”里跑:有时是人大主席带着师傅来帮忙装空调,有时是妇联主任领着几个大姐来找工作。小到机器零件坏了,大到原材料运输受阻,第一时间都有人对接。
“毛衫厂”招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周边村镇。曾在广州、浙江毛衫厂干了十多年的王慧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应聘。“现在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还能接送娃上下学,照顾家里的老人。”坐在缝盘机前,她手上忙个不停,脸上笑开了花。
“毛衫厂”首期投产的成衣,凭借着本地熟练工的精工细作,源源不断走向市场。
抚摸着针脚均匀的毛衫,陆明连感慨道:“好戏还在后头呢!我准备介绍更多的老乡前来投资,计划二期、三期建设4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引进智能电脑织机,构建从设计研发、规模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这里的干部真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办!”陆明连的老搭档毫不犹豫,要把一半的外贸订单转到都司镇来做。
“大食堂”
盛夏时节,都司镇大程营村绿意盎然。每天早上6点多,“老年大食堂”门口就聚集了很多老人,有序排队,等候就餐。他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食堂里,饭菜飘香。馒头、包子、小米粥、包谷糁稀饭、胡辣汤、油条、窝子面、时令拌菜等家常美食,整齐地摆放在打饭区。
“想吃啥就吃啥,吃完饭散个步就回家了,这真是神仙生活啊!”82岁的杜建华老人是“老年大食堂”的“忠实粉丝”。
“岁数大了,醒得早。早上到广场里锻炼锻炼,再来这边热热闹闹吃个早饭,孩子们在外地也很放心。”经常来食堂吃饭的陈新玉说,自从有了这个食堂,她的生活充实了不少。
大程营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有170多位。子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老人们的烦心事。“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没营养,图方便,一锅粥一盘菜吃一天。”该村党支部书记程相星说出了老年人过去的生活常态。
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村里把目光投向了闲置的旧村部。去年,经过一番改造,旧村部焕然一新,摇身变成了“老年大食堂”,当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食堂为70岁以上老人每天提供2元的就餐补贴,让老人们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每天大概有120名老年人就餐,也有行动不便的,由孩子来打完饭带回去。”程相星介绍。
“老年大食堂”运营以来,村两委干部主动靠前服务,每天安排村干部轮流值班,从食材采购、烹饪到卫生管理,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还结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定制菜谱,确保老人们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晓伟,今天的小米粥熬得真稠,好喝。”正在给老人们盛饭的王晓伟笑着应道:“叔,您慢用,不够再添。”作为食堂负责人,王晓伟一家与这个食堂有着特殊的缘分。
王晓伟打小跟着父母在襄阳长大。父亲退休后回到老家,总想回报家乡父老。“我们也不放心父母回来养老。我学过做饭,也没想着赚钱,只要能帮助父老乡亲,让父母在老家生活的安逸开心就够了。”王晓伟说。
于是,王晓伟一家人就回到了大程营村,和村两委一起建设起了“老年大食堂”。
“这是为了全村好的事,可不能让晓伟出力又出钱,最起码要保住本钱。”程相星说。多方努力,资金来源问题顺利解决:上级拨付一部分,乡贤捐助一部分,村集体自筹一部分。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满意,王晓伟一家倾注了不少心血,每天的馒头手工揉制,食材采购新鲜的,饭菜做得十分软和。
“现在的日子真是享天福了!”这是75岁的陈新造挂在嘴边的话,“一到街上人多的地方,我就要宣传我们村这个‘大食堂’。”
“支书,这是我早上才摘的新鲜豆角,你们拿去给老人们加加餐。”村里的年轻人隔三差五给“大食堂”送点新鲜蔬菜。
如今的“老年大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更成了村里的“社交中心”。老人们走出“小家门”,走进“大家庭”,在这里拉拉家常,说说话,吃完饭就去旁边的文化广场,散散步,消消食。
“‘老年大食堂’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可口营养的饭菜,也让乡村的烟火气十足,乡风越来越好了。”程相星说,看着老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阻燃板”
都司镇陈园村益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忙碌穿梭,一块块“阻燃板”从生产线上不断输出,将被运往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
公司负责人索光霞是陈园村人,一直在山东从事板材加工行业。随着父母年龄大需要照顾,2024年10月返乡,投资建厂生产“阻燃板”。
望着忙碌的生产场景,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5个月前。
今年2月份的一天,索光霞站在空旷的厂房前,满心期待。生产设备即将运到,这是企业迈向投产的关键一步。
上午10点左右,他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货车司机焦急的声音:“索总,车被限高杆挡住,过不去了!”
索光霞握着手机的手不自觉地攥紧:设备一天运不到厂,就得多耽搁一天,损失难以估量。
他马上联系都司镇党委书记余林冲。余林冲接到电话后,立刻与陈园村党支部书记朱文华等村干部赶往现场。
几个人围在一起商量,最后决定采用铲车转移。索光霞联系铲车,朱文华组织附近的村民来帮忙。
铲车作业开始了。索光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慢点,再慢点。”余林冲和朱文华也没闲着,一个指挥铲车的角度,一个查看设备与限高杆的距离。
经过一番紧张操作,设备终于绕过限高杆,重新装车完毕。索光霞长舒一口气。
可到厂区门口,又遇到了新问题——路面窄,货车开不进去。索光霞的心再次揪紧。
朱文华看了看周围说:“我们用砂石和土把路拓宽,大家一起动手,肯定能行。”
说干就干。他们有的去搬运砂石,有的开着挖掘机平整路面。
经过奋战,路面拓宽到让货车能够通行,设备安全运到了安装点。索光霞连声说:“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投产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余林冲拍了拍索光霞的肩膀:“以后有困难就说,我们就是企业的坚强后盾。”
余林冲没有食言。缺工人,镇里就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号召各村动员群众进厂务工;路面窄,就把厂门口的路拓宽到5米。为了方便出货,镇上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算把厂门前的断头路打通,与紧邻的省道相连。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审批,预计8月份施工。
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索光霞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使用精良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源头筑牢品质根基。选用环保胶黏剂与高密度基材,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把控热压温度与时长,确保每一张板材的阻燃性能达到国家标准。
索光霞介绍,“阻燃板”厚芯七层,各层通过压合工艺紧密结合,形成整体结构,提高了产品的阻燃性、机械强度及环境耐受性,深受客户青睐,产品远销江浙沪和东北。
“一天能生产1200多张‘阻燃板’,3天就要出一次货,预计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索光霞言语中透着满满的自豪。
同样自豪的还有陈园村的何香菊。“活不重,还能照顾老人,一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工资,这工作合适得很!”在该厂,像何香菊这样的工人有40多位,他们过上了出家门到厂门,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幸福生活。
索光霞没有安于现状,有了新的打算:“继续深耕‘阻燃板’行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带动更多乡亲们就业。”
“荷花香”
都司镇姚李村,300余亩荷塘宛如铺满绿色绸缎,粉白荷花点缀其间。微风拂过,荷香四溢。看着眼前的美景,荷塘主人郭志军回想起了往事。
2015年的一天,在林扒镇经营饭店的郭志军看着津津有味吃着麻辣小龙虾的食客们,嗅到了商机。“水产行情看涨!”他当机立断,驱车前往“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考察。
2016年开春,郭志军签下人生重要的一纸契约:以每亩800元年租金,从25户村民手中流转土地600余亩。
“头三脚难踢”。小龙虾养殖困难重重,进回来的虾苗因为水质、土质不适应,成活率极低。尽管郭志军请来了潜江有名的养虾技术员进行指导,但收成依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当时看着基地的情况,赔得血本无归,心里想着这事要黄。谁知道志军是个不服输的人!”姚李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敏感慨道。
2019年,郭志军将半数土地归还集体,只保留300余亩坑塘进行莲藕种植。
郭志军开始四处学习先进的莲藕种植技术,邀请本地农业专家到基地进行指导。专家踏勘后一针见血:“黑土富营养却易板结,需深耕曝晒!”
听从专家建议,他开始对莲藕基地进行全面提升:驾犁翻泥、改善水质和土壤条件。同时,精心挑选了适合姚李村黑土地的“鄂莲五号”藕种。这是一种早中熟品种,较耐腐败病、耐密植、耐储运。
栽种时节,他跪在田埂,一株株调整藕头朝向,如同布置精密仪器。
“莲藕基地刚成型时,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啥事都自己先摸透再教给工人们。”郭志军的妻子说。
智慧在无数次挫折中结晶。
“苗期水位不能高,这个时期要用上发酵好的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到了生长期,逐步增加氮、磷、钾等元素,这样莲藕的根系会更健壮,同时还能促进茎秆的粗壮和叶片的鲜绿。开花结藕阶段,增加氮肥用量,确保结出的莲藕数量多、体积大,口感也好。”现如今说起莲藕种植,郭志军侃侃而谈。
郭志军独创的“黑土藕塘二技”悄然成型:一是“浅水晒田法”,采前排水曝晒五日,藕皮更显玉色;二是“错峰采收术”,分三批次上市,价格翻倍跳涨。
“7月青荷藕亩产500—800公斤,8月下旬藕陆续成熟,亩产达到2500—3000公斤。现在基地有三个品种,产量高,口感好,采收季节供不应求,有固定的蔬菜商贩。”谈起产量和销路,郭志军脸上满是喜悦。
莲藕产业的兴旺,直接带动了姚李村村民增收致富。郭志军的莲藕基地为脱贫户提供了大量的“家门口”就业岗位。从荷塘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再到莲藕采收、清洗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李长福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将自家几亩地流转给了郭志军,每年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土地租金。同时,他还在莲藕基地打工,负责莲藕采收工作。“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地流转出去,不仅有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赚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李长福笑着说。
一车车奶白的莲藕从荷塘运出,销往西安、郑州、襄阳、许昌等周边地区。产量高时,全年净收入能达到60多万元。郭志军的事业如日中升,他决定在莲藕种植道路上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