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裴营乡 擘画和美新乡村

2025-09-29 09:30:39 作者:中献 张雪洁 肖晨曦 李科帝 赵行舟 来源:
分享到:

金秋时节走进裴营乡,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方热土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劲脉动。

在这里,村党支部成为坚强“靠山”:“外乡人”成为“自家人”,生意红红火火;往年的“洼地”不见了踪影,老地方庄稼长势喜人。

在这里,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坑塘中鱼儿游弋,岸边花红柳绿。人居环境愈来愈好,不少年轻人回乡居住,返乡创业。

在这里,因势利导,产业兴旺:借助网络直播,锦鲤游向全国;靠着过硬质量,内衣出口国外;锂电池产业抱团发展,渐成规模……

在这里,持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乡村典型,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王大敏29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有口皆碑;李云会荣登河南省“乡村光荣榜”,声名远扬……

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卫生乡镇等荣誉纷至而来,实至名归。‌

“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培育锂电和内衣加工两个产业集群,大力支持观赏鱼养殖、鞋类加工、特色种植等产业开花结果。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产业旺、人才聚、文化兴、生态美的乡村新图景。”谈起和美乡村建设,裴营乡党委书记余德远眼中有光,干劲十足。

“靠 山”

“嗡——”裴营乡玉皇村晶雲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械声此起彼伏,20多名工人正专注地组装电子元件。公司经理张志林穿梭在生产线间,时不时停下来叮嘱两句。

“我是赵集人,当初找厂房难如登天。要是没有村党支部帮忙,我的电子厂根本开不起来!” 张志林指着满负荷运转的设备说。

时间回到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志林怀揣着创业梦想回到邓州,打算办一家电子厂。经过多方考察,他看中了玉皇村的发展潜力。可作为“外乡人”,却在厂房问题上犯了难。“那段时间特别焦虑,心里没底,差点就打了退堂鼓。”张志林说。

玉皇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政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张志林,详细了解他对厂房面积、地理位置的需求。随后,杨建政带着党员干部连日奔波,终于在村里找到一处合适的闲置民房。又主动对接电力部门,申请电网改造,安装专用变压器。​

如今,张志林的电子厂不仅年产值突破300万元,还带动玉皇村3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在这儿创业,有村党支部做‘靠山’,没感觉自己是‘外人’!” 张志林说。

玉皇村的变化,不只在车间里,还在田埂上。

“以前这块地就是个洼窝,一下雨就积水,庄稼都不用提收成了。”段沟自然村村民张九志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玉米和花生,喜上眉梢。

过去,这150亩洼地每逢雨季就变成“水塘”,旱季又缺水干裂。村民们守着土地却没有收成,只能唉声叹气。

去年,“四沟四渠”整治工作提上日程。村党支部集思广益,“治渠清淤”与“填洼造田”同步推进。沟渠清淤挖出来的土拉到洼地里,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月时间,在玉皇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清淤疏浚沟渠12800多米,疏浚沟渠挖出来的土把150亩洼地填得平平整整。

曾经的段沟洼地彻底变了样,旱能浇,涝能排。今年虽然遭遇了几次强降雨,庄稼却未曾受到多大影响。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样开心的还有种植大户周香敏。“要是没有村党支部,我这200亩地就不能顺利流转过来。”周香敏的话语里,满是对村党支部的感激。​

2021年,周香敏打算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可却因租金问题和村民达不成共识,急得满嘴起燎泡。​

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吉合得知情况后,立刻组织党员分成几个小组,上门走访,和大家算好“明白账”: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能拿650元租金,啥心不操;要是想干活,还能在合作社打工,一天又能挣100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绝大多数群众都同意流转土地了。

可村民周言新却坚决不同意,“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我的根。再说了,自己种庄稼心里踏实!”他家的十几亩责任田,正好在周香敏计划流转的200亩范围内,要是他不松口,连片种植的规划就会“卡壳”。

眼看规模化种植的事儿要“黄”,杨建政主动去找周言新:“你想自己种地,咱村党支部支持!但香敏这200亩连片种植,能带动十几户村民就业,也是为村里办实事。要不这样,我们帮你在别的地方找几块条件好的地,还靠近水源,方便灌溉,你看行不行?”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就是要当好村民的‘靠山’,让外来企业有底气,让村民增收有门路。”杨建政说。

出 口

“郭,你的新工厂比照片里更棒!”9月15日,是裴营乡裴营村照康针织厂的大日子,合作已久的叙利亚客户来到工厂视察。看到工厂里整齐的工位、五颜六色规整码放的原材料,客户连连称赞。

当随行翻译解说着“11个代加工点同步质检”生产台账时,客户忍不住点头:“之前担心产能,现在我放心了,加大订单量。”他还把妻子设计的花纹样品交给工厂,进行打样。

20多年来,郭鹏、李小仨夫妻俩从汕头十余人的小作坊做起,凭着过硬质量,叙利亚商人找上门,敲开了中东市场大门。订单像潮水般涌来,作坊扩建成工厂。可2023年年底,李小仨却因嗓子哑到发不出声音,工厂无奈关闭。继而,夫妻俩在老家周边乡镇发展代加工点。

中东订单翻倍、产能跟不上、违约金高……由于无法自己把握生产主动权,种种问题接踵而至。面对失去客户信任和巨额违约金的风险,最终夫妻俩下定决心:“回家开厂,自己掌控生产。”​

“郭鹏夫妻俩带着技术和订单回来,是给村民送饭碗。” 当裴营乡裴营村党支部书记裴星昌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发动村干部找场地。在村里的帮助下,一处闲置场地被改造为标准化车间,招工通知通过各村大喇叭传播开来,报名人数远超预期。

原材料采购、客户交涉、验货发货这些程序在广州进行,生产加工在老家河南,料想不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

“刚开始,摸不着头绪。在广州联系客户,家里工厂电话不断。时间、精力、金钱全花费在路上,跑得晕头转向。”说起工厂刚起步时的困境,李小仨哭笑不得。

夫妻同心,合理分工,很快走出困境。郭鹏往返广州与裴营,在广州面料市场对中东客户指定的透气棉反复比对克重;李小仨则守在厂里,把控质量,逐台调试缝纫机,用卡尺测量锁边密度。​

抱着为父老乡亲“谋福利”心态,对于务工人员,李小仨“来者不拒”。工人年龄差异大,年龄大却没有缝纫经验的比比皆是。工人操作不熟练,质检不合格的产品就多。有时因为原材料回来不及时,工厂停工也是常态。

“明明有经验,有销路,这生意就是干不成,奇怪。”看着惨淡的经营状况,夫妻俩陷入了迷惘。

望着厂里满心期待的父老乡亲,夫妻俩把关厂这个想法“咽”下去。“这样,谁擅长什么就干什么。”夫妻俩重新调整工作思路,“按龄定岗、按技定薪”。

车间管理人员张雪琳介绍说:“我们按年龄分工,年轻人做锁边、刺绣这些技术活,年长的就叠料、剪线。”

在这里务工的郭玲最满意“接娃自由”,中午在厂里面吃饭,傍晚接娃顺路买菜,雨天还能住宿舍,“比在外打工强太多”。

62岁的李树华说起如今的工作,自豪感油然而生:“咱这辈子没出过远门,手底下的活却能走出国门,让外国人也穿咱做的内衣,真是越干越有劲儿。”

这些在乡村生产的内衣,最终出现在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的商场橱窗里。

如今,照康针织厂日生产内衣2万多件,月均出货量突破40万件。中东的5个固定客户,更是经常增加订单数量。

对于未来,郭鹏夫妻俩有着清晰的规划:“引进更多自动化设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打造自己的品牌。”

攻 关

裴营乡裴营村东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运转,工人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操作。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正耐心地指导工人调试一台设备,他便是公司负责人裴昌彬。

谈及返乡创业初衷,裴昌彬动情地说道:“一方面,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我以前在外地打工时了解这个行业,并掌握了一些技术。”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布满荆棘。标准化厂房在乡村属于稀缺资源,裴昌彬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将自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屋改造成临时生产车间。

但这绝非长久之计。骨子里的不甘推动着他四处奔走,积极寻求转机。在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大力协调与帮助下,终于在裴营村裴营街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场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为公司的正规化发展奠定了基石。

厂房问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出来了。电池容量忽高忽低,循环寿命不达标,良品率不到60%。一堆不合格产品堆在车间里,裴昌彬急得睡不着觉。

“光靠自己瞎琢磨不行!”2019年,乡党委牵线,裴昌彬结识了一位电化学专家。在专家指导下,技术团队扒着数据找根源。技术员张宗喜回忆道:“原来问题出在搅拌工艺上,电极材料没搅均匀,电池一致性肯定差。调整参数、优化流程,一次次试验后,良品率终于从60%飙升到95%以上。车间里的不合格品少了,工人们的干劲也足了。”

技术难关终于攻克了,市场销售又成了“拦路虎”。一个乡镇小厂,想在竞争激烈的锂电池市场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有的客户连样品都不肯收,有的收了也没下文。”裴昌彬的妻子张东如回忆起当初跑市场的难处,依然面带苦涩。

不服输的裴昌彬定下“以质取胜”的死规矩:亲自带队跑客户,免费送样测试,客户提啥要求就改啥。在广东一家电动玩具厂,他们前前后后送了五批样品,每次都根据反馈优化性能。最终,他用诚意和过硬质量打动对方,拿到了第一笔大额订单。

让客户更放心的是,东如电子给每块电池都贴了“身份证”——从原材料到生产数据全程可追溯。靠着这份透明和靠谱,订单慢慢多了起来,产品远销广东、浙江,公司还成了南阳市锂电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几面。现在在咱们乡里的东如锂电上班,每天能给娃做早饭,月底还能拿到三四千工资,这日子过得踏实!”在这里工作的村民邹翠娥高兴地说。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裴昌彬表示:“看到公司能够在家乡发展起来,还能带动乡亲们就业,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把公司做大做强,为家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东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咱们裴营村后,给村子带来了很大变化,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还解决了很多村民就业问题。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有了新起色,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裴营村党支部书记裴星昌如此评价裴昌彬。

“金” 鲤

裴营乡小刘村,一方方鱼池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的锦鲤成群游动。郑博俯身撒下一把饵料,锦鲤欢跃争食。

这位“85后”新农人未曾想到,十年前的一次尝试,竟让他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成为带动乡亲增收的“养殖能手”。

裴营乡96个坑塘如明珠散落,860亩水域曾大多荒废。转变始于人居环境整治,乡里将坑塘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着力打造养殖强村。

2012年,郑博从广州返回家乡邓州,看中锦鲤养殖前景。“起步确实艰难。”他回忆道,“基础设施投入大,场地也是难题。”关键时刻,村里主动伸出援手,协助完成土地流转,协调解决场地难题。

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乐记忆犹新:“郑博有技术、有想法,我们当然要支持。”村里帮他协调安装三相电配电柜,申请优惠养殖用电,每度低至0.48元。在村里的支持下,郑博建起繁殖温室、孵化室等设施,正式开启锦鲤养殖之路。

创业初期,鱼苗成活率低,品质不达标。郑博没有放弃,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逐步攻克水质调控、饲料配比和疾病防治等技术难关,实现优质种鱼和鱼苗的自主培育。

技术成熟后,销路成为新难题。2020年,郑博尝试电商直播。刚开始,观众寥寥,反应冷淡,有时一场两小时都卖不出一条鱼。

他没有放弃,升级设备,坚持每天直播,并不断优化内容:既讲解锦鲤鉴赏知识,也分享养殖趣事和乡村生活。

他留意到观众喜爱观看锦鲤游动姿态,便调整镜头角度;了解到大家对文化背景感兴趣,就学习锦鲤知识融入讲解。渐渐地,直播间人气上升,订单从无到有,趋于稳定。

“这条红白锦鲤适合新手,那条大正三色品相极佳……”镜头前,郑博熟练展示每尾鱼的特点。

他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了越来越多客户,甚至吸引了不少高端买家。

一位杭州老板通过直播间看中一批精品锦鲤,经过几次视频看鱼、电话沟通,最终以每条均价1.5万元的价格成交。

为确保锦鲤安全送达,郑博联系专车,全程供氧恒温,亲自护送装车。这批“水中瑰宝”如期抵达杭州。

如今,他的直播间每日吸引数万人观看,日成交额上万元。在拼多多平台,跻身全国鲜花萌宠类直播小时榜前三名。

养殖场内,工人们每日有序进行分级、打包,将锦鲤发往全国各地。一位山东菏泽客商评价道:“这里的锦鲤品质出众,我每年都要来采购多次。”

致富不忘乡亲。郑博带动十余户农户加入锦鲤养殖,提供鱼苗、技术与销售支持,形成“基地+农户”模式,帮乡亲少走弯路,让锦鲤成为致富的“金”鲤。村民郑学礼感激地说:“他毫无保留教技术、找销路,我每年多挣好几万,日子越来越红火。”

目前,郑博创办的邓州市花洲锦鲤养殖场已成为南阳锦鲤良种繁育基地,形成种苗培育、成鱼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夕阳西下,郑博仍在塘边忙碌。谈及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引入高端品种,并开发休闲观光项目,让更多人体验锦鲤文化。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我希望锦鲤养殖成为裴营乡的一张名片,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富裕。”郑博望着池中游动的锦鲤,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