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林扒镇 “夸父逐日”今犹在

2025-11-17 10:02:42 作者:王中献 史 娟 王崇顺 丁丽丽 高 爽 来源:
分享到:

金风卷起千层浪,稻穗低垂粒满浆。闻着稻香,走进林扒镇采访。边走边看,不由得想起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夸父追逐太阳,想捉住它为人类控制和利用。他被炙热的太阳烤得饥渴难耐,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还是很渴,就想去喝大泽中的水。可还未走到,就渴死了。他手中的木质拐杖被遗弃在荒野,慢慢发芽,长成一棵大树。大树的种子播撒到周边,最终形成一片大树林。这就是“邓林”,林扒镇古称。

夸父逐日,心怀梦想,直面挑战,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夸父逐日的身影仍闪现在林扒镇这块热土。养奶牛遭受暴雪重创,朱金海没有被击垮,引进“挤奶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成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种出绿色健康的火龙果,文艳不断探索,建起蚯蚓养殖厂,施用有机肥,产品热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稻渔混养、“两牛”、服装加工、藤编加工和烟叶种植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林扒镇党委书记杨柯说起乡村振兴,娓娓道来,了然于胸。

奶 “牛”

“以前养牛腰杆累断,现在盯着屏幕‘养’牛。”在林扒镇闫东村双富牧业牧场里,46岁的朱金海边说边眯着眼笑。手指轻点鼠标,奶牛的体温、心率、产奶量等指标像音符在屏幕上跳动。

早年养牛,朱金海没少遭罪。2014年返乡建场,400头奶牛把24个壮劳力熬得直打晃:配饲料全凭“手感”,大牛抢得肚溜圆,小牛饿得直叫唤,饲料浪费严重;三伏天清粪全靠铁锨,棚里38℃高温裹着呛人的气味,汗水浸透工装能拧出水。

不到四十岁,朱金海就患了腰间盘突出,贴块膏药硬扛,“夜里疼得翻不了身,第二天还得爬起来喂牛”。

疫病防控更是“瞎摸瞎撞”。有一回,一头怀犊奶牛得了急性乳腺炎,直到趴槽不动才发现。花了几千块药费不说,产奶量再也没回巅峰。

2018年那场多年不遇的暴雪,把他逼到了绝路。彩钢牛棚塌得稀里哗啦,奶牛死的死伤的伤,300万家底一夜归零。村里有人劝他:“别折腾了,养牛靠天吃饭,你扛不过去。”

朱金海蹲在雪地里,指节冻得发紫,看着剩下的100多头瘦牛,咬着牙没服软:“传统老路走不通了,必须换个活法。”

2021年牛场刚稳住阵脚,朱金海就在林扒镇政府的帮助下,了解智能化养牛。2022年,他咬牙拿下4台“挤奶机器人”。每台175万元,国家补贴85%,自己凑了100万。紧接着,又配齐智能项圈、耳标,还有TMR智能饲喂机、拢草机、全自动清粪机。

为了玩转这套“高科技”,朱金海白天跟技术员学操作,笔记记了厚厚一本。夜里,对着中控屏琢磨。那次,他把智能项圈的报警声当成设备故障,多亏技术员远程指导才没误事。

科技一上手,变化立竿见影。TMR智能饲喂机按配方精准下料,进口苜蓿、东北玉米等几十种好料搭配得妥妥帖帖。奶牛吃得香,产奶量涨了15%,奶质也蹭蹭往上提。

母牛有序排队,一边吃着专属精饲料“奖励”,一边享受机器按摩式挤奶,应激反应少了,挤奶量也更稳定。4台智能挤奶机15分钟就能完成清洁、挤奶、冷藏一整套流程,日产原奶七八吨。

全自动清粪机6小时巡查一圈,粪污直接送进沼气池腐熟,变成沼气和有机肥。“粮—奶—粪”形成生态闭环,既解决了粪污污染难题,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老板娘吴艳娟告诉记者,最让他们省心的还得是智能项圈。24小时盯着奶牛的健康状况,一有异常就弹红色预警,疫病防控准确率超90%,奶牛存活率从85%直接飙到98%。

企业顺利获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前,24人围着400头牛转还脚不沾地。如今,12人就能轻松打理700多头牛。

凭着无抗生素、奶质优良的硬实力,双富牧场成了三色鸽、丽波集团的定点供应基地。三色鸽乳业奶源负责人李春彬直言:“双富牧场的原奶品质高还稳定,他们自己先检测合格再装车,到我们厂二次复检,结果都让人满意。合作这么久,从来没让我们操过心。”

朱金海轻点中控屏调出饲喂数据,乐呵呵地走向牛棚。棚内,奶牛正低头享用精准配比的饲料,吃得津津有味;棚外,几名邻村养殖户围着智能饲喂机,跟着技术员认真记参数、问操作。

自家牧场靠科技闯出新路,朱金海没想着独享这份“智”养甜头。养殖户陈志召,以前养几十头肉牛都忙得脚不沾地,跟着朱金海学智能养殖后,用上了精准饲喂和智能项圈监测,不仅省了人力,牛的存活率日增重也大幅提升。

这场新质生产力“智”能变革,正顺着豫西南的田埂悄悄铺开……

“蟹 王”

金秋时节,走进林扒镇吴岗村,占地约300亩的连片池塘,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

池塘中间套种的水稻,穗头金黄。池塘周边的土坡上,爬满了大小不一的螃蟹,见有人经过,机敏地钻进水里。

“是肖老板吗?我订购20斤螃蟹,每只重量四两上下。”今年国庆假期,在北京工作的张先生回到老家邓州,给稻蟹养殖基地负责人肖尚满打电话订购螃蟹。他打算假期结束后带到北京,让朋友们品尝一下。

每天清晨,肖尚满都会带着工人,划着小船,从池塘里拉起一个个地笼。满笼青壳白肚的螃蟹,张牙舞爪地涌出水面,在晨曦中泛着金光。他咧嘴一笑:“你看多肥,个个都有三四两重。”

今年50岁出头的肖尚满是安徽芜湖人,有着几十年的螃蟹养殖经验。2024年春,兄弟俩经人介绍,来到林扒镇吴岗村,按稻蟹混养标准,对300亩连片池塘进行了改造。

螃蟹生长周期较长,每年5月份投苗,三年后才能捕捞。在池塘中间的冷库旁,工人正在粉碎鱼虾。肖尚满告诉记者,螃蟹从小到大,全程喂食鱼虾,确保螃蟹体态饱满、膏肥肉多。

养螃蟹是门技术活。肖尚满还记得最初的惨痛教训——那是20多年前在老家芜湖,投放的蟹苗三天内死了大半。他连夜请来专家,才知道是水里缺氧导致。从此,他像照顾孩子一样伺候这些“蟹将”,每天记录水温、pH值、溶氧量,光笔记就写了十几本。如今,他已是养蟹的行家里手。

“螃蟹最怕水温突变。”肖尚满总结出一套独门经验,“夏季炎热,池塘里套种的水稻成了最好的‘庇护所’,秋冬季节则要加深水位保温。”肖尚满撩起裤腿,小腿上密布蟹钳留下的疤痕,笑道:“这可都是‘学费’啊!”

今年七八月,持续干旱导致池塘水位不断下降,这可急坏了肖尚满。最终,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养殖区打了一眼机井,抽水提高水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进入9月以来,林扒镇遭遇持续强降雨,池塘水位上涨。为防止螃蟹“逃走”,村里调配多台抽水机日夜排水,“蟹将”们无一逃逸。

林扒镇副镇长全斌介绍,养殖基地自成立以来,镇政府从池塘改造、水稻种植、政策扶持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肖尚满被林扒当地人称为“蟹王”,不是因为他的稻蟹养殖基地在豫西南最大,而是因基地常年雇用20多名村民,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从开始我就在这儿干活,已经一年多了。”吴岗村村民老赵说,他负责为稻蟹基地协调工人,肖尚满一个电话,他在微信群里招呼一声,村民们就过来了。

如今,肖尚满的“长江2号”大闸蟹,凭借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优良品质,通过电商,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端酒店,口感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

“我们的价格始终定在每斤100元,不因市场波动随意涨价。”肖尚满说,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积累了一大批稳定客户,销路不愁。

“我们以稻渔种养生态农业科技园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稻渔、食用鱼、观赏鱼养殖。水产养殖业正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林扒镇正描绘着一幅‘蟹肥水美、产业兴旺’的生态画卷。”杨柯表示。

红 “火”

深秋,林扒镇郭家营社区火胖胖火龙果家庭农场内,八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暖意融融,紫红色的果实像红灯笼般挂满枝头,映红了农场负责人文艳的脸庞。

望着丰收的果实,文艳不由得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寒冬。北风呼啸,棚膜作响。他掀开薄膜,只见近2000株精心培育的种苗发黑发软,轻轻一碰就断裂。两座大棚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我蹲在大棚里,手摸着冻僵的枝条,心也像被冰扎透了……”

2013年,他远赴海南学技术。三年后,回到张楼乡文营村种植火龙果。

“咱河南天冷,火龙果哪是好种的?别瞎折腾了!”“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新鲜事,你这是拿钱打水漂。”家人纷纷摇头。

不服输的文艳没有放弃。白天在棚里收拾残枝,晚上翻资料、打电话。他想起在海南学习时认识的安徽同行:安徽气候和河南相近,人家照样把火龙果种得风生水起。他连夜联系,对方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棚子只盖一层膜?不行!得三层——外膜防风,中层保温,内层控湿,才能扛住严寒。”

他立刻重新设计大棚结构,加装二层膜、三层膜,还在棚内配备温控系统。第二年春天,新苗终于挺过寒冬,绿意盎然。

随着种植面积由4亩发展到21亩,文艳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

“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积极与文艳对接。”林扒镇副镇长全斌说。2022年,借助移民局项目支持,利用郭家营社区原有蔬菜大棚,文艳种植了25亩火龙果。

林扒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温度适宜,光照充足。营商环境优越,通水通电、手续代办、产销对接,干部们一路“保驾护航”,让文艳能心无旁骛钻研种植技术。

他坚持用从广州引进了一级种苗,抗病强、果型好、口感甜。为了种出绿色健康的果子,他建起蚯蚓养殖厂。用蚯蚓处理猪牛粪,产出的蚯蚓粪是优质有机肥,不仅满足自己和周边农户的需求,还远销海南、云南、广西等地。

文艳笑着介绍,火龙果亩产8000到10000斤,在本地种植能省下运输、打包、采办等成本,每亩净利润超万元。采摘期从每年7月持续到次年3月,可采10茬。带动10余农户,种植火龙果60余亩。

“南方果子八成熟就摘下来销售,这儿的果子完全熟透再采,口感甜、鲜、嫩!”一超市负责人袁彦昌说。

得益于新鲜的品质,火龙果从地头采摘后,一个小时就能送到邓州、襄阳的各大商超,深受消费者喜爱。每逢节假日,周边乡镇甚至湖北的游客都会专程赶来采摘,农场也成了“网红果园”。

何英先是农场务工队的“老把式”,文艳看她细心负责,就让她当务工队队长。“农场活儿不累,每月2000多元工资,既能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家中老小,挺好的。”

“每亩地1300元的租金中,800元给农户,500元归村集体,实现了‘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郭家营社区分包干部许朝阳说。

谈及未来,文艳满怀憧憬:“我计划引进优良品种,扩建大棚,研究更适应本地气候的种植模式。带着更多乡亲种上火龙果,让这颗‘甜蜜果’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藤” 飞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林扒镇移民产业园,杨好良已出现在车间里。

工人们正在精心编织着藤椅。这些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产品,即将漂洋过海,出现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批订单数额高达3000万元,且要得急,但再急也要保证质量。”杨好良坚定不移地说道。在他身后,质检员正对每件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时间回溯到2012年。在浙江一家藤制品工厂打工的杨好良,看着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这个41岁的河南汉子,带着浙江老板“包销”的承诺回到家乡。

可是他连着跑了半个月,连个合适的厂房都找不到。

“看着好良急得嘴上都起了泡,我们把村部闲置的几间房腾出来给他,企业落下了脚。”土门村党支部书记胡道才说起了当初的帮扶,满是自豪。

起初,工厂只能做最基础的代加工,每间藤制品利润微薄。杨好良不甘心,他不止一次地对胡道才吐露心声:“我们现在就是挣个辛苦钱,要是能有个大场地,把框架切割、焊接、藤条编制全流程做下来,利润能翻几倍!”

胡道才同样焦虑:“村里好不容易有个好企业,可不能就这么黄了。”他一边在村里寻找合适场地,一边往镇政府跑了十几趟。那段时间,两人的电话费都比往常多了一倍。

转机出现在2019年。借助南水北调移民后续扶持政策,企业搬进了20余亩的移民产业园。从此,杨好良的藤编事业驶入了快车道。

车间里,工人们先将钢材焊接成桌椅框架,再用仿藤编织条进行手工编织。这种工艺,让产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使用寿命延长了3倍以上。

企业发展至40多个加工点后,“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经人引荐,杨好良结识了行业资深人士张长敏。

“我前后拜访了三次。”杨好良笑着说,“最后一次,我们详聊了行业前景、合作方案,终于打动她入股合作。”

张长敏的加入让企业如虎添翼,新成立的拾壹藤制品有限公司很快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张长敏对目前的合作非常满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现在负责技术和车间管理,好良只需要谈好业务、管理全局。”

“我们现在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杨好良说,“每件产品都要经过多道工序的检验,确保钢架牢固、编织紧密、外形美观。”

在编织车间,吴岗村的方鲜菊已经工作了三年多。“咱农村人除了种地也没啥别的收入,现在每个月不但能顾住生活,还能存点。”她手指翻飞,一根根藤条在指尖舞动。

家住在工厂旁边的张秋霞更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每天来上班也就两三分钟,这不比坐牌场强多了?来了有人聊天,心情也好,还能挣钱。”她开心地分享着生活的变化,“现在带着孙子去超市,都敢说吃啥随便买。”

更让工人们暖心的是企业的贴心服务。中午时分,食堂飘来阵阵饭香。“四菜一汤,只要两块钱,完全是福利。吃了饭,就能继续干活。”工人们围坐一桌,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这个从村部办公室起步的企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近千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更难得的是,企业将传统藤编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完美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夕阳西下,工人们带着未完成的半成品回家继续赶工。这些承载着梦想的藤制品,正编织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