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牛倌儿”

2018-12-21 20:05:25 作者:孙光旭 通讯员 刘森林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是刘集镇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朝薄最熟悉的一首歌,因为他家祖祖辈辈就没有停止过养牛。到他这一辈,有很多的同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但周朝薄依然选择回乡养牛,实实在在地做着新农村的“牛倌儿”,并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为梦想扎根农村养牛

       1978年出生的周朝薄,19岁那年外出打工。在外漂泊多年的他于2007年回到家乡,拿出20万余元的积蓄,建棚舍,买黄牛,流转土地,2015年成立了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

       12月16日,记者走进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或慢慢咀嚼饲料,或闭目养神,时不时响起“哞哞”的叫声。

       现在的周朝薄忙碌而充实。每天早上5点多钟他就起床了,打开牛舍,推来料草,从母牛棚舍到小牛房间,依次喂下来,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他吃过早饭,到镇上或城里去,或买卖黄牛,或运送饲料等;一直忙碌到晚上,周朝薄再次和工人一起,把80头黄牛喂一遍。这成了周朝薄这几年来的常规生活。

       眼下接近年关,周朝薄不断接到外地的亲戚朋友打来订购牛肉的电话。据了解,因为豪兴合作社里养殖的黄牛没有添加增肥饲料,而是用庄稼杆、牧草及蔬菜混合喂养,生产出的牛肉肉质鲜嫩醇香,品质极好。每到销售旺季,牛肉供不应求,需要提前电话订购。

       记者看到,在合作社的牛棚旁堆放着一堆萝卜、白菜。周朝薄说道,今年秋季,家乡的蔬菜滞销,价格便宜,他有意收购乡亲们的萝卜白菜,掺到草料里喂牛。这样,既解决了乡亲们的卖菜难题,也保证了牛肉的质量。

       周朝薄的邻居周国显今年60岁,现在也成了拥有50多头牛的“老牛倌儿。”周朝薄所在的自然村里,有5户养牛专业户,他们的养殖规模从7头到10余头不等。

        “能够带动附近乡亲们一起养牛致富我很高兴。合作社现在已经形成一条龙服务,规模逐渐扩大。从种植牧草到喂牛再到宰牛出售,已经形成集体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周朝薄信心满满地说,现在,豪兴合作社已经覆盖附近刘集镇的钱集村、曾家村和孙庄寺村等,每年循环出栏肥牛100余头,每头可赚5000元左右。

       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和周朝薄同样规模化养牛的,还有该镇孙庄寺村村民孙长兵。

       孙长兵告诉记者,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村里的大半人家都会养一到两头牛,等到农忙的时候干农活、拉粪肥、拉庄稼和耕田,每年母牛也能生一头牛犊,等牛犊长大了再卖掉,也是当时农村住家户的一种经济来源。每到夏秋两季的时候,还需要赶黄牛到沟渠野草地里放养。冬春两季,让牛每天吃秋天储存下来的玉米秸秆,牛吃的草还需要人工去铡草。

       “那个时候‘养牛耕田,喂猪过年,养鸡换个零花钱’是家庭的传统副业。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几乎没有这样养牛的了,用牛拉庄稼耕田的景象也成了历史!”孙长兵笑道,2015年,他加入豪兴养牛专业合作社,跟着周朝薄一起养牛,从开始的3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0多头。

       “我跟着朝薄一起学习,效益不错。整个养殖过程遇到问题,朝薄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大家伙愿意跟着他一起发家致富。”钱集村夏营组养殖户夏保庆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的50多头牛是从加入合作社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牛犊生产、牛配种到牛防疫及销售等一系列的“牛”事儿,全是大家伙商量着,由周朝薄统一指挥,集体行动。

       “为提高农民的科学养牛水平,我们多次联系市畜牧局,为养牛合作社成员开展技术知识培训,并组织防疫员定期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该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谈起下一步打算,周朝薄告诉记者,现在入社的社员还在继续增加,他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现代规模化养殖,打造出自己的养牛品牌。明年,除了继续扩大规模养殖之外,他还想利用牛粪养蚯蚓,利用蚯蚓养殖柴鸡,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形成一个循环型的产业链,还能保证环境不受污染,让“牛经济”越做越大,让更多村民从事肉牛养殖,共同致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