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的第二天,最高温度35摄氏度,顶着烈日,我开始了一天的扶贫工作。
在扶贫攻坚大背景下,扶贫的最重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扶贫开发重大方针政策,推动精准扶贫,完成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增强“造血”功能,这个使命艰巨而光荣。
我帮扶的对象在林扒镇沟王营村,位于邓州市西南20公里处,全村77户贫困户170人。我的帮扶对象有两户,一户是王营的王同利,五保残疾户;一户是大张营的张恒文,因病返贫。
我的核心工作是鼓励他们战胜眼前困难,卸下心理负担,用阳光积极的心态,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家庭、生活中的困难,有困难让他们及时找我。工作期间,我加班加点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和上级各类文件,特别是关于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深知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才会装下多少真情,在这种环境下,只有俯下身、沉下心、知其需、解其忧,才能完成精准扶贫工作。
昨天,我与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郭合运约好,今天在村部就王同利的危房改造再进一步敲定一些细节。王同利住的是D级危房,我和村支书王国平商量先把施工队找好,下步等危房改造资金一到账,就能马上开工,确保王同利八月底能住上新房。
在村里谈妥王同利的事,我赶往张恒文家。“岩磊,你来了,大热的天,你受累了!”张恒文简单朴实的一句问候,让我心里一片凉爽。张恒文因先天性心脏病做了开胸手术,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三口人,女儿在市一高中读高三,妻子在建档立卡后,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季度有2100元的收入。上次来,张恒文告诉我,他的大病二次报销费用4714.7元已打到卡上,要我帮他打听下他的心脏病能否办个残疾证,享受残疾补贴。
把贫困户的事当自己的事,利用单位优势协调社会资源,争取到户增收的机会是我的责任。接到张恒文的“任务”后,我联系了残联,问明了政策,得知他的条件不符合,考虑到能让张恒文真切明白,我拿出打印好的办理残疾证的必备条件、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和十级伤残鉴定具体标准等资料,逐项对照进行讲解。张恒文今年56岁了,但是个老高中毕业生,有一定文化,听我讲完后,他通情达理地说:“噢,那咱不够格。”我安慰他说:“这事虽说办不成,但我已和责任组组长商量了,市扶贫办有个岗位指标,能让你在村里为扶贫工作填表写资料,发发政策宣传单,每月能有300元的收入。”张恒文听了,脸上有了笑容,我也很开心。张恒文家的土地流转,每季有2340元的收入,加上他妻子保洁员的收入,能让他们全家的生活过得舒心。
事情谈完了,张恒文邀请我到他家的小菜园去看看。
走进小菜园,我感受到一种接纳和认可,我是一名基层单位干部,经历不丰富,能够用的资源也不多,我的力量就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微小,但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明白,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应自觉践行的担当精神,需要我始终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精准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作者单位:市国土局城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