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82岁老党员眼中的乡村巨变

2018-07-13 20:28:17 作者:潘 飞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驰而不息,穰原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今起开设“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全面展示40年来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7月8日,记者在湍河街道金营社区见到了已有8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李荣杰老人。问起现在的生活,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俺们这里是金营公社,后来是金营村,现在是金营社区。路修得好,住得好。现在生活好了,可以顿顿吃肉。今年春上公交也通了。隔一段时间,我就带着孙女去城里转转……

出生于1936年的李荣杰,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加入村干部行列,在村里一干就是24年。2011年,他获得了由邓州市委颁发的1921—2011年入党五十周年以上纪念章。有着60年党龄的他,见证了整个村庄一步步从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

80年代以前的金营大队

李荣杰告诉记者,打记事起,金营大队多数人住的是茅草屋,普遍都是土墙,一刮大风,房顶上的茅草就被掀起,遇到连阴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村里的瓦房都很少,楼房当时连想都不敢想。

“那时物质生活非常贫乏,连生活中常用的火柴、煤油都保证不了。农村烧锅用的是木柴,木柴少时只能烧干牛粪、干草。”李荣杰说,当时是大集体生活,集体劳动时统一出工,男社员干一天的活得10工分,女社员8工分。由于没有化肥农药、没有水利设施,农业产量很低,一年忙到头每人只能分到七八十斤细粮,根本不够吃一年。耕作是牛拉人犁、小木车拉人担,耕作条件十分落后。

除了生产队的耕地,家家还有自留地,每家每户不但自种棉花还纺花织布,家家都有纺花车。到秋后农闲时,村民们便会坐在纺花车前纺线。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饲养牲畜,集市上有卖布等物品,但布证很紧张,农民少有多余的钱去购买。那时的农村,很少有自行车,出行全靠人力,遇到下雨天,村里都是烂泥路。

80年代以后的金营村

1978年,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暂时分到了土地,但不可买卖或转让。农民虽然有了土地,由于需要缴公粮,一年的产量勉强够吃。“改革开放后,农民有地可种,但由于农资跟不上,农业产量很低。”李荣杰说。

2006年,农民不再缴公粮,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对“三农”的重视,种地有了补贴。农村富裕了,各村都有了幼儿园,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人们可以外出打工赚钱,家家都有电动车、拖拉机,每个村都有几辆小汽车。农民享用合作医疗,大病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可以领取补贴,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李荣杰指着大金营、三家刘的方向说:“20年前,这片范围都是庄稼地。现在街道两侧都是商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金营村高楼林立、道路通畅、面貌全新,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街道两侧装上了路灯,晚上亮亮堂堂。社区里还安装了监控,居民安全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在步步提升。社区环境也得到改善,绿树红花、植被覆盖的小游园可以和城里的大公园媲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以前农民忙完农活没有什么娱乐方式,生活特别单调,而眼下的村里增加了娱乐场地,很多妇女晚饭后到游园跳起广场舞,农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如今的金营社区

2014年2月,金营社区占地7亩多、崭新的三层村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村部建设了“四化”工作服务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党员学习活动室、会议室等。

2016年,市住建局对新华东路进行硬化升级,双向六车道、宽畅笔直的道路直达金营社区;2017年,湍河街道对金营社区的环境进行整治,每天都有专人到各家各户门口清理垃圾;今年2月,12路公交车开始运营,从邓州火车站直达金营社区;7月10日,记者在207国道和新华东路交叉口的金营游园看到,该游园也已投入使用;2016年上半年到2017年,由于金营社区的“四化双评”工作突出,金营社区“四化”工作服务站共接待了70多个参观团。

“每天5点,我都会准时起床,去小游园、明珠湖散步2个小时。以前的穷乡僻壤,现在变成了旅游景点。由村变城,社会在飞速发展……”李荣杰谈起这些变化,喜上眉梢。耄耋之年的他,仍坚持参加党员会议,他始终相信:一心向党跟党走,咱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