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红梅生活的大家庭里,除了公公婆婆还有两个哥哥和嫂嫂,因为哥嫂常年都在外地打工,所以照顾公公婆婆的事就落在岳红梅两口子身上。岳红梅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安阳读大学,小女儿在读小学。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口子放弃了出门打工的计划,在家里种了几十亩地,农闲时两口子出去打零工,公婆都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多年来,岳红梅与公婆和嫂嫂相处融洽,日子过得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却生活得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婆婆王希珍突患脑梗死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说话,吃饭也和大家吃不到一块儿,一日三餐都要另外给她做饭。因为婆婆只能吃半流食的鸡蛋面汤,这给本来就忙碌的岳红梅又增加了新的“工作”。鸡蛋面汤的具体做法是鸡蛋和面先搅拌匀后再一边搅拌一边慢慢倒入滚水中,这种饭的做法繁琐,得有足够的耐心,做出的鸡蛋面汤即为半流体的糊状,入口又不失鸡蛋的口感和营养,又便于下咽。岳红梅每顿饭先做好婆婆的“小灶饭”,端到婆婆床边,看婆婆吃完后,再做大锅饭。
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岳红梅不管有多忙多累,每天她都要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扶着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已经病有十多年了,她亲力亲为,经常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做饭等,从无怨言。村民们称赞道,就是亲儿亲女也不一定做得到。左邻右舍只夸她家公公婆婆前世有福气,能娶个这么好的儿媳妇,说得公公婆婆眉开眼笑。
在采访中,岳红梅的丈夫张立冬激动地告诉记者:“俺媳妇对俺妈,那是没说的了。”张立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岳红梅最真切的谢意。
婆婆离不开儿媳,一时不见都要找,儿媳也时刻牵挂这个婆婆。“村子里就是有红白事,也很少见岳红梅的身影,不是她不通礼数,而是她觉得婆婆的身边离不开人。”该村妇女主任张红敏说。
婆婆一日三餐都是喝面汤,作为成年人肯定会饿得快,这些都让细心的岳红梅都考虑到了,所以对做饭时间她有一种紧迫感,这也是她很少串门的原因。岳红梅知道家里的两位老人需要她,孩子需要她,家庭离不开她。为了照顾婆婆,她甚至连娘家都很少回去。由于时刻牵挂着公婆的生活,每次回娘家,都是来去匆匆,临走时每每看到母亲难舍的目光,她心中总是满是愧疚。
去年年底,公公因病去世,岳红梅忙前忙后处理完公公后事,人也瘦了不少。同村人见岳红梅一个人天天如此辛苦,善意地提醒她:你婆婆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儿媳吗?他们在外挣钱只知道把难事留给你?岳红梅听了毫不生气地说:“公婆他们操劳一辈子了,伺候老人是我们小辈应该做的。没有谁应该不应该的,我只是尽我的一片孝心,问心无愧就好,我是当妈的人呀,得给孩子树立个榜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在岳红梅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两个孩子都很孝顺:读大学的儿子张宁楚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要询问奶奶的近况,和奶奶视频;9岁的女儿张雪丽一放学回家先去奶奶的房间看看。
岳红梅婆婆的房间干净整洁,婆婆乐呵呵地坐在床上,从老人家身上,记者也看到了岳红梅这十几年的艰辛和付出。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于高翔告诉记者:“给岳红梅报典型事迹的时候,她就不同意,她说她做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不需要特别宣传。”
作为一个好媳妇,岳红梅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她用自己朴实的言行感动着别人,为无数个家庭做出了表率,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