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农业最强音 ――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纪实

2018-05-16 22:07:06 作者:郑 雪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初夏时节,广袤无垠的穰原大地上,块块农田水平如镜,座座村庄绿意盎然,到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在这里,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农业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生态种植园勃发生机,处处展现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活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自2003年以来,连续14年的增产,巩固了邓州市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的优势地位。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的努力与探索,也是我市在农业升级转型道路上的铿锵写照。
      调结构,粮食生产稳增长
      迎着初夏的暖阳,走在腰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微风吹动着青黄色的麦浪,发出“沙沙”的声响,电动机大马力轰轰作响,水泵出水管“哗哗”涌出的清水滋润着一块块麦田,丰收的喜悦和期待写在农民的脸上。
      “年前浇过一遍,今年春季又浇了一遍,扬花期前再浇最后一遍,今年的收成基本有保障了!”腰店镇大房营村农民房文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近年来,我市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研究,寻找传统农业制约瓶颈,破解发展难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整合国土、农综、发改、水利、农业、电力、林业、气象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建设高标准粮田。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70万余亩;园区内沟、路、林、桥、电、井配套,真正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的旱涝保收效果,确保了粮食生产保面、提质、增量。科学规划、科技种田,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土地整治带来的甜头。
      同时,坚持在自繁自育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示范试种小麦、玉米、芝麻、黄豆、花生等新品种79个,在实验中,筛选出先麦8号、先麦10号、西农979、郑单958等一批产量高、品种优、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我市推广应用,种子更换率达80%以上。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项目顺利实施,已播种杂交小麦7000余亩。
      新活力,改革拉动大步走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须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加强农村产权保护。我市借助被中央农办、农业部确定为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的契机,在全市农村大力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在全市试点乡镇21个村基本完成了清产核资和人员界定工作,共清查登记经营性资产5698.27万元,清查登记非经营性资产1770.5389万元,清查登记资源性资产8845亩;21个试点村确认成员数量47799人。
      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稳步推进。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27860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321350余份。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健全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开展供求信息发布、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价格指导等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省级试点工作,出台《邓州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开展。截至目前,依托经营权证、它权证,为12个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抵押贷款金额14808万元,扶持了黄志牧业、本源农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在我市,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火车头。“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使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得到保证,也降低了农民种植养殖的风险,加大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共赢。
       近年来,我市积极搭建新型服务平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各连锁超市对接。组织久友面粉、光照酒业、鑫隆酱业等十几家企业的农产品参加农产品洽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农博会等活动,展示品种30多个;引导47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农社对接活动,开设直销店120个,配送产品种类540种,年交易额约9000余万元。
      强后劲,特色产业助民富
      一座座钢架大棚林立田间,一栋栋日光温室银光闪闪,鲜嫩饱满的瓜果已缀满枝头,在构林镇鼎鑫现代农业公司,干净新鲜的空气中夹杂些许泥土的清香让人陶醉,不少村民正在蔬菜地里忙碌摘菜,精选装箱、等待运输……
      “今年蔬菜基地上半年主要以西红柿、茄子等瓜果类蔬菜为主,下半年我们会大力种植叶类蔬菜。”蔬菜基地负责人杨文坦言,自2012年流转1000余亩土地开始,基地连年种植绿色蔬菜,不仅销往郑州、武汉等省会城市,还远销新加坡等国家,年收入2000余万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新产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整合社会各类涉农和支农项目资金近20亿元,不断丰富产业形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互进、相得益彰的成功之路。
      调整结构,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大中棚为主的早春和延秋菜生产基地,目前已在赵集东孔村、罗庄肖营村、构林郭庄村、湍河槐树村等地建成特色蔬菜基地22个,蔬菜复种面积51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4.5亿元;在构林、龙堰、彭桥等乡镇建立香菇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杏山—彭桥—高集—九龙—赵集沿南水北调干渠沿线30公里建立有机林果观光带,重点发展优质寿桃、冬桃、葡萄、黄金梨、草莓、晚秋黄梨等优质水果,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在白牛、腰店等乡镇发展5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带动农户800多户,年创经济效益达4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余家,种植大户2200家,家庭农场237家,培育发展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有10家,销售总额达到52.8亿元。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如今的穰原大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处处洋溢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勤劳朴实的穰原儿女,正在用心血,用汗水,用科技,用智慧,以昂扬奋进的姿态高擎现代农业发展大旗,为穰原大粮仓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