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展画卷 特色农业唱大风――我市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力军

2018-05-07 21:29:57 作者:李永先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五月的穰原,满目苍翠,百花馨香。
      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滚滚热浪,还是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推进和深入开展,都在穰原大地汇成一股强大的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踩着七彩的春光,漫步于青黛和墨绿浸染的田野,就连泥土也吐着芬芳。放眼尽望,生机盎然的绿意里,我市的特色农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
      在九龙镇,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蔓延开来的是郁郁葱葱的黄金梨林,干渠内清澈逶迤北送的丹江水,与两侧浓绿的梨林遥相辉映,极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      2014年3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即将通水之前,远景生态林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注册成立。短短4年间,正是远景独到的视觉,瞄准了紧靠丹江水这一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在干渠两侧沿线3.5公里的土地上,带动了5个行政村700余户农民对特色农业的种植和认可。黄金梨、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晚秋黄梨、原黄梨、艾草等一批特色农业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尤其是黄金梨,连续两年成为我市进京参展的特色农产品,并成功注册了有机无公害的“美果优约”商标。如今的远景生态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本着对水源地涵养保护的理念,彻底颠覆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引领九龙镇白庙、陈岗、贾岗、舟陂、姚营5个行政村的27个村民小组,向着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种植方向迈进,该合作社已经成为河南省农科院授牌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涵盖面很广,对于农民而言,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是关键,而特色种植正好圆了农民的增收梦。当广大农民鼓起钱袋子、挺起腰杆子的时候,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什么不能完成?”远景生态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彭凤晓说。

​      在张楼乡孙渠村,8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矛盾、问题不断,乡干部提及村名就头疼。2010年,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南下北上、东访西问,想尽办法拔穷根。因为,村干部们心里清楚,村里矛盾和问题多的根源就是一个字——“穷”。
​      人穷志短,越穷越闹腾。在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时间里,村里先后更换了8任村党支部书记。找准症结后,村两委就组织村里有头脑的年轻人,在多方考察后,以示范带动的方式引进晚秋黄梨种植,并逐渐在村子周边形成规模。以刘怀生的晚秋黄梨协会做辐射,带动全市16个乡镇的近600余户种植户尝到甜头,而本村的10余户种植晚秋黄梨的村民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      2014年,村主任孙国芳通过多方讨教,从山东大胆引进芦笋种植技术。3年多的时间,芦笋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纷纷主动开始种植芦笋。如今,村里的“自家人合作社”,仅芦笋种植就达400余亩,辐射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
​      为此,村主任孙国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家农户以5人计算,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夫妻俩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一年,省吃俭用能挣5万元已经不错了。但如果在家里种植5亩芦笋,既可以对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芦笋按照每亩保守收入的一万元,每年又可以收入5万元。而且,芦笋种植、采摘还有近半年的休息时间。也许正是基于此,如今很多的种植户都是原来外出务工的。
​      “特色种植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一个‘特’字,胆小、保守几乎是每一个农民共有的本性。因为农民挣钱不易,赔本的事情他们轻易不敢尝试。所以,党员和村干部的示范带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孙国芳说。
​      在构林、在都司、在孟楼、在裴营、在白牛、在十林……全市的28个乡镇(街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或种植或养殖,特色农业成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名副其实的大亮点。
​      2017年5月,“重点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引丹灌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涉水农业”的“邓政【2017】32号”文件已经开始付诸实施,全市18个乡镇预计种植1.2万亩水稻,一下子翻了一倍,2.4万亩水稻在全市面上开花,并初见成效。一场特色农业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桎梏的种植模式,正乘着我市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东风,在穰原大地徐徐铺开。
​      乡村振兴展画卷,特色农业唱大风。随着我市“六城联创”目标的一个个圆满完成,邓州的城市形象与品位在提升,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改善,满园苍翠遮眼绿,处处鲜花别样红,一个大美的新穰原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