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向前启征程 穰原大地铸辉煌――我市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8-02-23 20:25:35 作者:王崇顺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迈着铿锵的步伐,2017年的日历,稳稳地合上了。2018年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经济运行稳中趋升、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穰原大地处处呈现出加快转型发展、努力追赶进位的动人景象。
      这一年,注定是邓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
      ——全年生产总值实现410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360.9亿元,增长10.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增长15.8%,增速居直管县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居直管县并列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6.1亿,增长11.6%,居直管县第9位。
      ——全年粮食种植总面积326万亩,总产量28.18亿斤。其中夏粮218万亩,总产20.55亿斤;秋粮108万亩,总产7.63亿斤,排名为河南省第二产粮大县。
      ——全年共争取到政策性项目142个,到位资金63亿元,超额完成“保55亿、争60亿”的目标;争取对口协作支援项目6个,争取资金3080万元;6个省A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09%;15个省B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1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04%。
      ——优化整合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13项精简到59项,精简48%,审批时间由原来180个工作日以上压缩到60个工作日以内;实施“三十五证合一”改革;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全市28个乡镇(街、区)和64个市直单位,在省直管县中位居第一;取消各类重复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123项,取消率达90.4%。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7年,我市坚持把促农增收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建设高标准粮田,共建170万亩高标准粮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极大提升了抗灾能力和高产能力。
      全年整合涉农资金累计2.6亿元,新建高标准粮田14.5万亩,全市共达到170万亩,被评为全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单位。融资1.15亿元新建仓容23.2万吨,目前全市总仓容达79万吨,有效解决了群众“卖粮难”和企业“收粮难”问题。全年收购小麦39.03万吨,实现社会效益约9.2亿元、种粮农民增收约0.6亿元、国有粮食企业增效约0.15亿元。
      围绕国家调拨6亿立方米丹江水综合利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涉水农业,种植水稻2.5万亩,水产养殖6万余亩。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首个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落户邓州。存栏奶牛2.35万头,出栏肉牛22万头、生猪150万头。
      在孟楼镇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流转土地5.7万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土地现代化、集约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成功经验及做法先后被国内多家重要媒体予以报道,省内外50多个考察团先后莅邓参观考察。
      工业运行平稳向好
      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2017年,我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举措,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紧紧围绕园区强大、产业强盛、企业强劲“三强”发展目标,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持续聚焦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方面,突出整车和精准零部件发展,目前生产企业已达24家。纺织服装产业方面,按照“纺织为基本、服装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全市目前有13家重点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化纤骨干企业4家,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化纤、服装鞋帽加工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
      全市年共有14个项目列入省产业升级重点项目,永泰棉纺、星光机械、圣新源针织、天衡制药4个项目获得奖励资金907万元,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实施,必将对我市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2017年,我市共实现工业全口径入库税收2.6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用电量8.5亿度,同比增长20%;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较同期增长35%,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
      如今,漫步在邓州城区,平坦整洁的城市道路,焕然一新的隔离护栏,科学合理的道路设施……一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颜值”不断提升的新城市,逐渐呈现在市民眼前。
      2017年,全市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47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完成投资13.65亿元,小城镇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82亿元。我市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38.3%提升到2017年底的40.3%,城镇建成区面积96平方公里。
一年来,我市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载体,实施建设项目116个,总投资141亿元,已完成投资90亿元;投资1.8亿元对城区道路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升级改造,
      先后打通断头路、卡脖路11条,升级改造主次干道50余条;完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北京大道跨河桥、三贤路跨河桥、湍河景观带一期、范仲淹公学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穰城路跨河桥、“四馆一中心”、市委党校、市民广场等项目快速推进。
      2017年9月18日,总投资5.4亿元的湍河国家湿地公园及防护林建设PPP项目合同签约仪式成功举行,这标志着我市PPP项目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民生保障切实增强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2017年,我市实施教育改革三年发展计划,筹措教育发展基金9亿元。启动城区学校新建、扩建项目6个,实施农村“全面改薄”项目211个。完成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搬迁入驻。重大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新址开工建设,与知名医院联合建立的心脏中心、宫腔镜中心、胸疼中心相继成立,邓州互联网医院成立并运行良好。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仲景国医堂”22家、中医特色门诊100家。
      卫生计生执法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农村学区制改革全面铺开,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院团改革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改革事项顺利完成。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区中小学及农村“全面改薄”项目217个,解放学校建成招生,一高中扩建项目建设完成,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个,建成乡镇文体广场1个,邓国春秋园二期竣工,“四馆一中心”、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及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新址建设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7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全部竣工,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组建基本完成,为社会事业进步夯实了发展基础。
      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完成率111%;失业人员再就业2381人,完成率11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完成率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55%,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2017年8月,桑庄镇田营村68岁的田西刚老汉,通过养羊、制作豆腐、做村里的环卫工,成功脱贫。“咱不能一直靠政府援助,政府给咱引引路,最终还得靠自己努力。”田西刚说。同年9月,小杨营乡郭坡村群众王正权,通过做粉刷涂料业务,也成功脱贫。
      2017年,我市共实现4507人脱贫,超额完成年度4000人减贫计划。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万元,位列省直管县第四。
      一年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其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亿多元,用于产业扶贫、扶贫贷款贴息、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等项目,年底支出进度达到98.89%,位居省直管县前列。整合涉农资金3.3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农网改造等项目。
      环境攻坚成效明显
      刚刚过去的一年,“邓州蓝”一词配以蓝天白云的图片,频频出现在邓州人朋友圈,邓州大地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百姓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2017年,我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76天,远超省定220天目标;PM10均值为99微克/立方米,低于省定目标104微克/立方米5微克/立方米;PM2.5均值为60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同期4微克/立方米。
      截至去年12月底,湍河出境水断面已有9个月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75%;刁河出境水断面已有9个月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达标率75%,完成省定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
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5个。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大市的邓州,必将再一次迎来发展的春天。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178万邓州儿女必将持续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共同谱写建设新时代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华美乐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