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增”就要“争”――记龙堰乡今生缘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侯恒卫

2018-02-02 19:46:04 作者:李永先 张银珍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记者 李永先  实习记者 张银珍)一身泥土两手泥,这是龙堰乡今生缘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侯恒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侯恒卫与所有返乡创业的青年人一样,心存梦想,外出务工,学得技术,有了积蓄,就惦念家乡。
         “外边的世界再精彩,也没有家乡的父老乡亲亲热。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穷窝,人总要叶落归根。”侯恒卫说。
        1995年南下广州务工,2016年返乡创业,侯恒卫感慨颇多。
        回到家乡,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人均一亩多地,缺资源,少项目,不得不让侯恒卫重新审视自己将要面对的生活。
        农民离不开土地,但经济收入对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收入极低,如何增加土地效益?成为侯恒卫思考的重点问题。要“增”就要“争”,深思熟虑后,侯恒卫决定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先行先试,进行大棚种植。
        在对市场摸底后,侯恒卫发现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大有可为,就与哥哥商议成立了今生缘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了4个大棚的草莓。第一年,没有技术、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在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方面,全靠向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没想到最后还达到了收支平衡,增强了他极大的信心。
        2017年,通过别人介绍,侯恒卫得知省农科院有一位龙堰老乡叫李豪杰,是专门研究特色农业种植的一名技术员,尤其对草莓种植有着多年的成熟经验,于是他就多次请教李豪杰,并在李豪杰的建议下,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与种植户进行经验交流。“现在,如果草莓大棚出现了问题,我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向技术员、有经验者寻求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侯恒卫说。
        一年后,侯恒卫对生活现状的“争”,换来了他种植效益与规模的“增”。在种植增收的情况下,通过村支“两委”的协调,他流转土地近80亩,建成10个大棚,不仅种植了草莓和时令蔬菜,而且还在大棚周边的40亩地里,种植了奇异果、无花果、石榴和桑葚等果树。
        “我是一个普通农民,不懂技术,靠自己琢磨、试验和向人请教,一个草莓大棚,一年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侯恒卫说。
        当问及草莓的销路时,侯恒卫介绍:“采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给了批发商和超市。”
        “现在的消费者都重视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对有机产品很是青睐,我已经开始对土壤进行改良,争取利用4年时间,让有机肥彻底改良好贫瘠板结的土质。同时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把绿化、硬化都做到位,力争把这里建成一个集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种植基地。”对未来,侯恒卫信心满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