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记者 朱可铮)近日,记者在构林镇东岗村见到了村民杨清奇,他正在自办的“笤帚加工车间”里领着村民们编织笤帚。说起他编织笤帚的致富经,这位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脸上荡漾着朴实的笑容……
2010年,杨清奇和家人一起从淅川县香花镇移民到构林镇。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曾经在湖北的建筑工地上干过活,也在大型养殖场里做过工,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杨清奇靠着踏实苦干带来的稳定收入已经可以满足一家老小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清奇认识了一个种植“金丝草”(俗称笤帚苗)的朋友,“金丝草”的种植技术简单易懂,他很快学会了编制笤帚的技能。于是聪明好学的杨清奇突发奇想,如果在自己的老家种植“金丝草”,不仅不用在外漂泊流离,还能带动村里人们发展经济。说干就干,2016年杨清奇回到东岗村,租种了50亩地,开始种植“金丝草”,开启了他“小笤帚”的编织梦想。
杨清奇说:“按照50公分的株距,每亩地可栽种3000株‘金丝草’,如果长势良好的话,一株苗即可编织一把笤帚,按一把笤帚5.5—6.5元计算的话,每亩地的收入相当可观。”杨清奇第一年种植“金丝草”就取得了成功,前来购买笤帚的商贩络绎不绝。记者很诧异,如今家庭常用的一般都是塑料制品的笤帚,这样编织的笤帚销售市场怎么会如此火爆呢?
杨清奇告诉记者,在偏远农村,笤帚仍是农村人收麦打场、打扫卫生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这几年,编织的笤帚也成为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必不可少的工具,他家的笤帚现在已经远销湖南和湖北等地。
杨清奇在致富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从栽苗到收割,再到编织笤帚,每季要用工100余人。在“笤帚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把把整齐堆放的笤帚。村民王光建老人正在腿上熟练地捆扎笤帚,只见他娴熟地把一把半成品的笤帚捏在手中,用面前的细钢丝左右穿插环绕,大约几分钟,一把精美实用的笤帚就制作成了。
“别看这小小的笤帚,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其中,捆扎环节最为关键、最为下力气。”说起编笤帚的要领,杨清奇如数家珍。
“现在岁数大了,不能出门打工了,真是没想到还能靠编笤帚挣钱,呵呵!”七十多岁的王光建说道,“像我这样的熟练工,每天挣个一百来块很容易,俺很满足。”
“编笤帚是个好活儿,不用出远门,天阴下雨也不误工。”村民张新芳高兴地告诉记者,“每天在家里憋着,还不如来这儿编笤帚,不仅热闹开心,还轻轻松松把钱挣了。”
跟着杨清奇打工的还有东岗村的贫困户邵立林,邵立林因病干不了重体力活,杨清奇就让他在“笤帚加工车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每天也可挣几十元钱补贴家用。
“我们家的笤帚美观、结实、耐用,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常常是供不应求,昨天一个湖北客户要的笤帚数量太大,我们都赶制不出来。”杨清奇拿起一把笤帚惋惜地说道。
据了解,由于2017年的天气原因,较去年相比,“金丝草”的亩产量有所下降,但是仍丝毫不妨碍杨清奇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和决心。朴实乐观的他告诉记者,明年他要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到100—200亩,让更多的村民们加入编织笤帚的行列中来。在这里村民们不仅能编织笤帚,也能编织他们致富的梦想,这也是杨清奇最大的愿望。
“我们已经帮助杨清奇注册了‘邓州市杨奇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于这种投入少、见效快、就业门槛低的笤帚手工编织业,市场前景广阔,可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构林镇党委书记刘继革在采访结束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