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营造和谐美丽生活

2018-01-15 19:31:05 作者:中共邓州市委党校 周香玲 来源:
分享到: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说她年轻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七大上才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部分,报告中写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写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不能再高的高度。十八大之后,在国家层面,关于生态文明,无论是制度建设、顶层设计,还是政策的出台、法律的完善,以及方方面面的试点工作推进都非常快。作为个人,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美丽生活呢?
        首先,在思想理念上,要对生态文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的一个更高阶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 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
        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是构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我们的价值观要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转变;从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向生态经济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转变。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上,我们可以从哲学的本体论上做一个追究,就会发现,自然比人更有优先地位。人类本身来自于自然,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类生存的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和无机的身体交换,这种交换一定要平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中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十九大报告有与此思想一致的表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最后,在实践途径上,我们要遵循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十九大报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是不是时常反观自己的生活行为?对待物质财富,我们是不是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双十一”“双十二”过去没有多久,我们的消费理性吗?衣柜里是不是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摆满了各色款式的包包?今天,我们绿色出行了吗?为了舒适,两千米的路程也要开车到单位,心想这么广阔的天地,一辆车的尾气也没多大危害。蓝天、河流、森林、草地,单位的水、电、纸张等都是“公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蓝天河流,爱护生态环境,共享共治,避免“公地悲剧”。
        在新时代里,我们不但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新时代里,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我们期待的和谐美丽生活一定会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说她年轻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七大上才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部分,报告中写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写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不能再高的高度。十八大之后,在国家层面,关于生态文明,无论是制度建设、顶层设计,还是政策的出台、法律的完善,以及方方面面的试点工作推进都非常快。作为个人,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美丽生活呢?
        首先,在思想理念上,要对生态文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的一个更高阶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 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
        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是构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我们的价值观要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转变;从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向生态经济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转变。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上,我们可以从哲学的本体论上做一个追究,就会发现,自然比人更有优先地位。人类本身来自于自然,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类生存的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和无机的身体交换,这种交换一定要平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中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十九大报告有与此思想一致的表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最后,在实践途径上,我们要遵循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十九大报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是不是时常反观自己的生活行为?对待物质财富,我们是不是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双十一”“双十二”过去没有多久,我们的消费理性吗?衣柜里是不是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摆满了各色款式的包包?今天,我们绿色出行了吗?为了舒适,两千米的路程也要开车到单位,心想这么广阔的天地,一辆车的尾气也没多大危害。蓝天、河流、森林、草地,单位的水、电、纸张等都是“公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蓝天河流,爱护生态环境,共享共治,避免“公地悲剧”。
        在新时代里,我们不但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新时代里,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我们期待的和谐美丽生活一定会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