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记者 朱可铮)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在这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中,我市安置移民2.7万人左右,调整土地4.5万亩。
三年过去了,从淅川迁移过来的移民们生活和生产得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乡镇,就他们的现状进行了实地采访。
利用水资源优势,
找准发展路子
邓州市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位于陶营乡,是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3家移民复建企业中唯一一家迁出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公司建成8座共10000吨保鲜库、1座3000吨低温冷藏库和1座年产万吨制冰车间,2016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陶营乡17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余元,被命名为“邓州市龙头企业”。
2016年秋,该公司流转土地600亩,采取优质丹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建设水产养殖(种植)基地。高效渔业养殖区产生的“肥水”定期排入鱼莲混养区,经过自然净化后排放,可以直接用于水稻等农作物灌溉。以当前规模计,预计年产乌鳢100万斤,产值900万元,净利润500万元;莲藕80万斤,产值160万元,净利润60万元;鱼种10万斤,产值200万元,净利润150万元。
公司总经理张建国是地道的淅川县香花人,对于迁安到邓州,这位有头脑的生意人十分感慨。他说,陶营是南水北调的刁南灌区枢纽,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成就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得益于邓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邓州结缘很开心,邓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在水产养殖(种植)基地见到了家住在陶营乡张寨村的村民张中钦,他告诉记者,农闲时节,他和老伴儿都到这里做工,月收入4000元。儿子儿媳也在外打工,自从淅川移民到这里,现在已经与当地村民融合,生活很满足、很幸福。
土门人是一团火,
到哪里都是热气腾腾
土门村是2011年7月17日搬迁到林扒镇,分为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25户1345人。土门村村民在淅川老家多年养成的开展多种经营的习惯,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各种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村里种(养)植莲藕200余亩,芦笋(石刁柏)250亩,蔬菜大棚15亩,香菇大棚40亩,栾树苗圃20亩,养殖水面43亩,养殖有龙虾、水蛭、黄刺公鱼,40余亩的皂角树、桃树、葡萄,还有十数亩中药材,与黄志牧业公司合作办起的养猪场规模达到1500头,现已经出栏3次了。
村民党同顺带上村里的十数人在广州办起了企业;鲁少朋在郑州有自己的车队跑运输,弟兄4人都在那里带班;周德林带着几十名留守妇女在村子里做门帘和内外衣的装饰品……
村里的经济搞得热火朝天,村支书杨金乐说:“土门人就是一团火,在哪里都是热气腾腾。”这位曾经在淅川荣获过“功勋支书”称号的村支书告诉记者,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安居乐业,党委、政府和移民局投资建设水、电、路、保鲜库、塑料大棚,还有其他基础设施配套一应俱全。像学校、养殖场、坑塘、苗圃、林果花卉、无公害芦笋基地等都是移民专款投资。
他说,从长远看就是让群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工作,多办项目、就近就业、共同富裕,达到幼有所育、少有所学、成有所为、老有所养,让每个土门人都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办好学校,
是对移民最好的交代
刘集镇西阮营移民村位于刘集街西,2010年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搬迁在刘集镇。在刘集镇西阮营村,记者见到西阮营学校校长李伟东。他说,从2010年8月建校之初,他就在这里亲临一线教学。镇里选派了全镇最优秀的教师到这里任教,校舍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家校的良好互动,给了学校发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倍增了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移民的到来,对学校到周边的单坡、余家等行政村的学生也产生辐射力吸纳力,使这里从最初的服务本村30名左右的学生,到现在一至五年级、幼儿园三个班,达到近300人。2015年西阮营学校在全镇教学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西阮营学校的大发展造成教师住房和学生教室严重不足。刘集镇中心校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到市教体局反映,争取到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央补助资金(简称“改薄”)项目落实到阮营,共计60万元,这给西阮营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刘集镇中心校校长杨传鹏说,办好西阮营学校是对移民的最好交代。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来表达对移民的崇敬和热爱。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移民表示,能为南水北调这项大工程付出很值得,在邓州这片热土上生活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