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记者 李永先)这是一种无私的情怀,从1968年的隆冬到1974年的深秋,近5万邓州人民,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以141名民工的生命和2286名民工伤残的代价,书写了一曲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会战”的壮歌,修建了4.4公里长的引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更是一幅蓝图,2014年12月12日,当清澈的丹江水沿着干渠向北京、天津输送,每年无偿给我市的6亿立方丹江水,成为邓州人民永远的福祉。
南水北调配套水厂
管网实现城区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我市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供水事业发展迅速。目前,输配水管网已达216公里,覆盖城区27平方公里,受益居民7.2万余户,服务人口30万人,基本上做到了城市建设与供水管网同步,自来水入户。”12月7日,市自来水供水公司负责人杨杰说。
“丹江水就是好,过去烧水做饭水垢多,现在一点水垢也没有,烧水壶用了两年,里面干干净净,仍然像新的。”古城街道蓝营社区近70岁的张翠华大妈说。
在湍河街道水车社区,53岁的段明义更是感慨:“过去吃水用水,大都是自备井,费时费力。现在,住的楼层高了,弄个增压泵,自来水就直接到家了,真方便。”
据市自来水公司介绍,为保障我市城市供水和居民用水,全市拟建3个水厂,第一、第二水厂已经投入运行,第三水厂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运行。
根据我市供水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城区日供水5.5万立方,满足城区25万居民用水需求;2016年—2020年,日供水提升到12.5万立方,满足城区居民40万居民用水;2021年—2030年,第一、二、三水厂全部投入运行,日供水将达到23.5万立方,可满足城区60万人用水需求。
为了充分利用丹江水资源,保护我市地下水资源,2016年9月,市政府召开关闭城区自备井动员会。截至目前,城区227眼自备井,已经关闭152眼,18眼“一费制”企业自备井取水许可证没有到期和26眼管网未通的自备井正在积极协商中,部分推诿扯皮的,将在年底前强制关闭。
全市涉水农业和水产养殖高起点全面启动
“有了丰富的水资源,就要在这上面做点文章,让它的作用发挥出来,为广大群众造福。”记者在采访中,无论是市棉办的刘九龙主任,还是市水利局水产办的孙天义主任都这样说。
为充分利用每年6亿立方丹江水资源的独特优势,2017年5月,市政府以“邓政〔2017〕32号”文件,支持全市涉水农业的发展。
“重点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在引丹灌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涉水农业。这就是市政府32号文件的主题。”刘九龙说。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补贴,引起了基层的强烈反响。全市18个乡镇预计种植1.2万亩水稻,一下子翻了一倍,2.4万亩水稻在全市面上开花。龙堰乡的沈海新和孟楼镇的周花文都是水稻种植大户。沈海新以首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种植水稻1700亩,周花文则是以平文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义种植水稻1800多亩。
“由于是摸索着种植,下苗稍晚,收水稻又赶上连阴雨,但政府每亩500元的补贴,1800多亩水稻,今年没有挣钱,也没有赔钱。有了经验,明年就要早点着手了。”周花文说。
“我们种植的水稻还算可以。1700亩,每亩1000多斤,除去成本,一亩地净利润700元。”由于收完水稻才下连阴雨,沈海新满脸笑容。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涉水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冲击与调整,不仅催生了我市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水产业的凯歌高奏。
在市水利局水产办孙天义主任的引领下,记者用了一周的时间,对沿刁河灌区的刘集、都司、林扒、高集、陶营和龙堰六个乡镇的水产养殖进行走访,不论是都司镇的王岩峰、龙堰乡的史五洲,或者陶营乡的张建国,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是,敢想、敢做,而且已经从养殖中受益。从几百亩到几千亩的养殖基地,鱼、虾、泥鳅的养殖,莲藕的混养和稻鱼的混养,已经形成一个立体、循环的大链条,不远的将来,这些养殖基地就会成为集种植、养殖、观赏、休闲娱乐、餐饮、加工、特色农产品物流小区于一体的规模化、现代化新型农民合作社。
正如史五洲所说:“祖祖辈辈靠种田吃饭,到我这,一定要整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让丹江水永远为我们造福。”
生态宜居的新邓州正向我们走来
2013年,为加快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和谐环境宜居魅力邓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省直管办的决策部署,成立市“六城联创”指挥部,强力推进“六城联创”。近5年的时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基础工程”“品牌工程”“素质工程”和“民心工程”,提升了我市的形象,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民众的素质,受到国家、省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我市相继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如今,我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的工作也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市区35条主次干道530万平方米,加上新接的交通北路、南阁东路、新人民东路、南桥店南路、湍北新区两纵四横每天都需要清扫、保洁、洒水。6台大型洒水车、4台雾炮车和6台大型清扫车,在人员两班轮换,坚守岗位的情况下,坚持间隔1小时不间断洒水、喷雾和清扫,确保市区道路干净整洁。”市城管局局长刘正同说。
“看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基础设施固然重要,生存环境也不可忽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认知和践行,加上6亿立方丹江水对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市环境防治和整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市环保局局长鲁启先说。
“现在的邓州,与以往的邓州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不仅道路整洁宽阔,而且四季有花草,宜居了,就连休闲娱乐去处也选择多了。”市园林局副局长张玲说。
作为邓州人,10年来市容市貌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市区大大小小30多个游园、公园,双休日,或者节日,游园和公园里,人们自娱自乐,无论是散步,还是戏迷票友,和谐、安详,处处舞曲悠扬,人人心情舒畅。
如果你漫步湍河湿地公园,绿树环绕,花草馨香,白鹭翩翩舞,清波微微荡,垂钓者脸上挂着笑,休闲的人来人往。
截至今年年底,我市的城市绿化面积已达1160多公顷,覆盖率36.5%,城区绿化面积995公顷,覆盖率31.3%,公园绿地238.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0.2平方米,绿色已经成为我市的一大亮点。
穰原丹水涓涓流,大美邓州处处新。如今我们生活、工作在邓州,人在绿色里,出门就见花。一个生态宜居的新邓州,正昂首阔步向177万邓州人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