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高集镇堰陂村长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大白菜、花菜、洋葱等蔬菜一亩亩紧密相连,一片生机勃勃。作为该基地的创始人王长肖,看着工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摘装运,脸上露出了微笑。
王长肖,高集镇堰陂村人, 39岁,自幼家贫,为了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2003年他携带全家外出务工。“刚到深圳,举目无亲,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无法和别人沟通,我和妻子只好进厂打工维持全家的生活。”王长肖感叹道。
2005年,在老乡和朋友的帮助下,王长肖离开工厂,开了一家早餐店。通过不懈努力,他的早餐店从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酒楼,王长肖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3年春节,王长肖带着激动的心情回乡过年,当看到家乡旧貌时,他下定决心回乡发展,要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把酒楼转让了出去,带着全家人返回家乡。
“当时,很多人反对我回乡,但是,我还是选择坚持走下去。”王长肖告诉记者。
回乡后,在反复的市场调研和考察中,王长肖看到周边县市发展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能带来丰厚回报,他心想,既然别人能种,为什么我不能种。
2014年,“邓州市长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在村委会和村民的支持下,王长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300亩土地,种了大葱、花菜和洋葱等蔬菜。2015年,大葱价格猛涨,近100亩的大葱,每亩净效益2万多元,这更坚定了王长肖继续发展农业的信心。
在自己发展起来的同时,王长肖鼓励贫困户和有发展意向的村民入股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去年在长肖合作社入股2000元,年底分红700元。”在该基地干活的贫困户王富芝告诉记者。由于王富芝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她只能抽时间来这里做零工,但每个月也能收入700元左右。
像王富芝一样,在长肖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和当地闲散劳动力,农忙季可以用工80多人,平时也有20多人。“长肖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当地闲散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该镇党委书记郭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5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肖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扩大了规模,建起了晾晒场地、办公大楼、员工宿舍和1350平方米的蔬菜恒温保鲜库。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有高集、袁庄、后李、吕堂等村的种植大户加入,从而带动了全镇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该合作社致力于推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通过主业帮扶入股分红12户,当年脱贫2户;2017年预脱贫5户,产业帮扶105户。
近年来,该合作社被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山东鲁花集团选为“鲁花集团种业公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2017年被河南农科院授予“河南省现代农业四有四化院县合作果蔬培育基地”。王长肖也荣获了邓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个人”“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