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三农”的巾帼创业人

2017-10-16 09:03:33 作者:李永先 史 睿 来源: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李永先 通讯员 史 睿

    “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环。”10月12日,初晴的秋日里花果飘香。当记者来到位于小杨营乡东楼村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时,摇曳的石榴树向我们致意,石榴咧嘴欢笑,就连套种的花生秧苗也频频向我们招手。

    这个占地400多亩的特色农业园是我市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一个精准扶贫基地。近年来,合作社先后注册成立了兴华科技协会、万家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万年红家庭农场,建成了“兴华互联网+”和“中铁物流飞豹快运邓州综合物流营运服务中心”,并成功获得农业部“疯丫头”无公害黑花生、黑小麦农产品的认证。

    把这么多事情做得风生水起的是该合作社的副理事长、我市“三八红旗手”和“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张宗茹。
    张宗茹,又名张萍。19岁高中毕业就开始了闯荡,当过教师、做过农资、开过饭店、干过信贷员。“我生长在农村,对农业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总感觉农村是个大舞台,农业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张宗茹说。

    2010年,在她的极力说服下,丈夫刘万庆答应出任理事长,东挪西借,几乎倾尽所有,走东家串西家,好不容易流转了400多亩土地,注册资金168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

    “她简直是个不倒翁,吃苦受罪不说,流罢眼泪自己一擦,就又冲锋陷阵。”刘万庆这样述说妻子,“2015年种植的200多亩软籽石榴,由于冬天来得早,冻害严重,50%的种苗受灾。我心灰意冷,可她就是不放弃,北京、郑州不停地奔波,请专家、换品种,那种不认输的倔劲真让我感动。”

    在张宗茹的不懈努力下,市农业局、市科协、市林业局以及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都说农业大有可为,怎么为?关键是科技。”张宗茹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张宗茹体会最深。传统农业只能填饱肚子,不能致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因此,现在都在调整产业结构,要发展特色农业就必须依靠科技。

    学习,充电;充电,学习。两年间,张宗茹完成了普通人到国家认可的农技师和农产品经纪人的华丽转身。

    掌握了农业技术的张宗茹,首先想到的是家乡。于是,她在家乡建了扶贫基地,把有劳动能力的人安排到自己合作社务工;把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每年每亩支付500元保底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参与基地20%至30%的分红;自己愿意种植的,实行订单种植,免费提供种子、化肥,跟踪技术服务。除了本村和邻村11户贫困户每年每亩地能多收入1500元之外,她的合作社辐射带动了17个乡镇的2600多户农民增收。

    如今,张宗茹“兴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已经扩大到全市24个乡镇的400个行政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产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她与中铁物流签下的南阳总代理,彻底打破了物流只能到县不能到村的瓶颈,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目前,中铁物流飞豹快运邓州综合物流营运服务中心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市80%的行政村,中铁物流要在我市免费建充电桩和投放100辆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意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艰难的创业经历,历练了张宗茹,也让她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本人多次获得国家科协、财政部、农业部和省、市表彰;合作社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予“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被河南省评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基地被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5部门评为“服务三农十佳诚信创新单位”。

    今年8月,在东楼村45名党员的极力推荐下,张宗茹接下了东楼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我要充分依靠科技,让科技兴农落到实处,争取把全村农民都转变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不辜负上级政府和群众的重托。”面对未来,张宗茹充满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