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丁家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家住裴营乡胡丁村一个最偏远的小村庄。17岁那年,丁家顺初中毕业便开始了他艰苦创业的不平凡道路。
打工磨练 开阔视野
初中毕业的丁家顺,为给家庭减轻负担,更希望赚钱补贴家用,他只身来到了平顶山,干起了装卸工。1989年春节过后,丁家顺在老乡的引荐下,来到西安菜市场,开始装卸各种蔬菜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多。“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心的家顺,在菜市场干活的几年,一边装卸,一边逐渐熟识了各种蔬菜的市场行情和经营模式。他知道常年装卸蔬菜,并不是自己的目标,他想得最多的是把家乡更多的人带动起来,于是他找到了市场领导,在市场上租了个零售蔬菜摊位,找来同村的四五个小伙子,开始了蔬菜经营。
丁家顺在零售蔬菜行业干了近两年,尽管赚了点钱,但距他心中的目标还很大。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听批发蔬菜商说,他们那边的景阳、三原县、咸阳种蔬菜规模非常大,土质好、水利条件完善,素有“天下县,景三原”之称,小麦产量亩产达1500多斤。于是,他们就买了时风、奔马农用三轮车,开始了批发蔬菜的生意。一车批发三四千元,可以赚上500元。就这样,在蔬菜批发的道路上,丁家顺又开始了驰骋。
批发探索 豁然思路
通过各方的信息,丁家顺了解到海南、云南、天津、北京等地,都是这些菜蔬的大量生产基地,并且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也非常成熟。在近3年的运输考察中,丁家顺逐渐掌握了这些菜蔬的生长规律和性能。
“北京、天津由于气候比较寒冷,甜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季,而武汉和海南等地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产量均可达到3000斤左右。我们这里的气候和武汉差不多,春天种,麦后收,75天的生长期。秋季,酷暑过后到霜期来临,又可以种植一季。利用时间差,暑天可以种植苔菜、青紫菜等青菜。同时,我们对紫薯也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了解,发现种植条件和本地红薯一样,重点在紫薯的温室储藏、加工分类等技术的学习掌握上,只要下功夫学习揣摩,种植依然没有问题。”提起对水果玉米和紫薯的种植学习,丁家顺满怀信心。市场情况熟悉,种植技术也把握得相当成熟,使丁家顺回乡创业的决心终于下定。
合作经营 扶贫创业
2013年,丁家顺满怀激情,带着经验和技术,回到家乡胡丁村,在乡、村两级的鼎立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创办注册成立了“邓州市乡情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保鲜库和冷藏库,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保护价合同收购。同时,全程免费服务田间管理技术。
“三年的试验,确实吃了不少苦,但看着一年比一年有更好的收获,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丁家顺笑着说,“紫薯和甜玉米第一年在技术、环境情况等各方面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每亩产量在2000多斤,尽管不高,但价格和收入远远比本地红薯要高。农户见到了效益,积极性有所高涨,参加合作社的越来越多了。随着各方面的不断熟悉,紫薯、甜玉米的产量不断提高,第三年紫薯就达到4000多斤,甜玉米达到3000斤,苔菜、紫菜等的技术掌握得相对较快,收效稳定。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辐射周边4个乡镇,达到近100户,基本达到我们的初步目标。”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丁家顺的带动下,本村的10多户贫困户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本乡的10多个行政村的群众参与了合作社,一大批群众得到了就业,群众的年收入基本达到13000元。
“丁家顺和他的乡情合作社,近两年的发展势头极好,合格的绿色环保蔬菜,已得到西安、兰州、西宁、郑州等大城市的认可,年交易量1680吨,毛利润260万元。对于脱贫致富发展一方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扩大规模,使其更好地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贡献。”裴营乡党委书记付昌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