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过去看戏要跑几里路,既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坐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大戏啦!”十林镇习营村张大伯高兴地说。近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剧团在十林镇习营村开演,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村民前来观看。
演出现场,村民们欣赏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统历史剧《大保国》《打金枝》等曲目。展演中,村民们被优美的唱腔、精彩的打斗、动人的舞蹈深深吸引,掌声此起彼伏。
“演好戏,联民心,传技艺。”这是市越调剧团在开展的“文化下乡、送戏到家”活动中,打出的响亮旗号。
演好戏。为了把更好的文艺节目送到百姓家门口,越调剧团不仅派出了强大演出阵容,精心打磨了传统历史剧《大保国》《打金枝》《秦英征西》《哭监》等优秀剧目,还结合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需要,特别赶排了不少新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过程始终被观众沸腾的激情包围,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落,场上场下互联互动,气氛热烈。几年来,该团送戏下乡达30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戏曲文化。
联民心。在剧团改制后,剧团领导不仅在业务上制订了“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出活力”的工作目标,而且在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上也频出新招。为了不让群众跑空腿,节省时间搞生产,演出前张贴告示,广而告之;为了照顾残疾人和老年人,剧团特意准备一定数量的桌椅板凳,供他们使用;为了解决部分观众的茶水饮用问题,剧团安排一定的工作人员,做好茶水供应。
传技艺。送戏下乡是活跃农村文化的必要内容,而留戏在乡更是繁荣农村戏曲文化的重要一环。邓州越调剧团为了帮助农村基层剔除那些低俗、下流等不健康的东西,把体现正能量的戏曲文化传播到群众中,该团一边演出,一边注重培养农村文艺人才,传曲调、传演技、送剧本,吸引老百姓普遍参与其中,让先进戏曲文化在农村扎根、生长。同时,该团一直注重后继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从乡镇中、小学校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小演员,补充到艺校,确保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据了解,邓州越调是豫西越调,始于南宋,清代盛行,是中原地区越调戏曲艺术三大流派之一,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全国现存唯一的稀有剧种,200多年来在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该团积极践行文化强国战略,坚持每年送戏下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