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村民甩掉“穷帽子”――记市发改委驻刘集镇陈桥村第一书记鲁振涛

2017-06-27 09:52:18 作者:孙光旭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从晨曦到夜幕,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家中,为摸清村情民意,掌握贫困情况,带领群众致富,他的足迹遍及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通水、修路、建基础设施、引进企业、帮扶贫困户,通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他带领村民彻底甩掉了“穷帽子”。――他就是市发改委驻刘集镇陈桥村第一书记鲁振涛。

    “自己就是村里人,用水、修路,是个大问题”

    鲁振涛,市发改委财政金融科科长,2015年9月担任陈桥村第一书记。陈桥村下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141人,党员54人,村支两委7人。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6000亩。

    “我初次下村,先克服‘镀金’心理、‘作客’观念和‘跳板’意识,真正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开展工作。”谈起初来乍到的感受,鲁振涛颇有感触。

    当他了解到该村部分村民还是从旁边的第九干支渠里挑水吃,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通过几个月的奔走,协调市水利局联系中央投资项目,在陈桥村铺设管网,打下深水井,把自来水接到群众家门口,结束了该村部分村民人畜同饮、没有自来水吃的历史。

    “振涛这小伙子是个干实事的人!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前水泥路相连,晚上路灯一直亮,和城里差不多。”说起鲁振涛,村民黄云秀赞不绝口。她家院门口多年挑水的扁担,静静地挂在墙壁上,已成为见证陈桥村历史变迁的一件“老古董”。

    自鲁振涛驻村以来,他积极和派驻单位市发改委联系,争取项目资金,修筑道路8.5公里,纵横乡间十余条,连通了陈桥村的家家户户。他联系南阳慈善基金机构,向陈桥小学捐赠多媒体器材、课椅板凳等物品,总价值十万余元。

    “以前,一到下雨,想出门都难。如今这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很方便。”村民王红汉站在自家门前整洁的水泥路上,笑容灿烂地对记者说。
“引进项目加油干,才能甩掉‘穷帽子’”

    宽敞的厂房,等待着大型机械的进入;静静的庭院,将搬进老式的黄酒生产工具。这是记者在陈桥村看到的情景。该村引进的“泰锋军工漆”项目和“王堤民俗文化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带动陈桥村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全村党员群众的“引路人”,如何甩掉“穷帽子”?这是鲁振涛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经过一番思索之后,鲁振涛认定只有引进项目,才能带动一方经济。

    2015年10月,陈桥村引进了总投资2400万元的“泰锋军工漆”项目,主要为舰船内仓提供建筑涂料,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根据陈桥村地理情况,去年规划的“王提民俗文化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目前已有具体的实施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和机构代码正在办理中。同时经过他积极与市教体局协调,确定了今年在陈桥小学校园建设一座幼儿园,解决村里百余名幼儿的入学问题。

    如今,陈桥村的道路通畅了,也有产业了,村民也提起了“精气神”,村干部干事劲头儿更足了,全村上下正朝着发家致富的道路迈出坚实的步伐。

    “农民要奔小康,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

    在陈桥村的田野里,新修的水渠贯穿田间地头,嫩绿的花生苗马上就可以“喝”到甘甜的丹江水啦!鲁振涛告诉记者,他争取的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对陈桥村村容村貌、粮食增产带来极大改善。

    去年六月,市发改委组织领导班子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深入刘集镇陈桥村,围绕群众收入、主导产业、地理人文等课题,通过和村组干部及农户面对面交流、实地踏勘等方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全面调研,帮助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扶贫计划。鲁振涛通过与省发改委的数次积极沟通,将2016年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成功落户刘集镇陈桥村和五良村。该项目区建设面积1.0831万亩,总投资1600万余元,主要建设渠系及建筑物、桥涵、混凝土道路、泵站等。

    不仅如此,鲁振涛还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帮扶人。去年9月以来,市发改委党组会议研究将以往的季度慰问改为常态化慰问,由以往的领导班子牵头改为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参与。单位同志积极捐款捐物,先后将价值5万余元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牛奶等以及衣服、桌椅、书柜等物品送到了陈桥村和五良村57户贫困群众手中。

    脚底泥巴越厚,心离群众越近。“每一户贫困户,我都认识。后李家自然村的李清照老人已申请危房改造,正在建房;全营村的全明华儿子终于可以出门打工了;等村里的黄酒厂建起来后,让陈桥的李红星到厂里干活……”鲁振涛扳着手指头,细说着贫困户的各种情况,如数家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