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爱的奉献――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人员纪实

2017-04-18 08:59:26 作者:孙光旭 孙天训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有这样一群人:喜庆的节日在办公室里吃着泡面值班,寒冬腊月每晚拿着手电筒照遍城市的每一个桥洞,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带回去。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流浪者都是亲人,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他们,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他们就是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不久前,记者走进市救助管理站,走近这些每天谱写着爱心故事的人,去倾听他们真实的故事,记录他们和流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

    救助站里锦旗多

    走进救助站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着雷锋的标语,悬挂着一个个锦旗,档案柜里也存放着一摞摞锦旗,每一个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救助站站长赵华峰介绍,市救助站是为生活无着、寻亲不遇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确保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有效、全面、及时救助。2014年以来共接受各类受助人员3190人,其中外地受助人员1843人,危重病人52人,精神病人316人,未成年人84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出生仅仅几天,时间最长的已在救助站住了6年。 

    翻开记录本,上面显示着被救助人的信息:老人梅文兰2016年12月1日被西关派出所送来,站上将老人照片信息发到《邓州在线》,家人看到后来站接回。

    哑巴2016年12月1日和家里生气出走被孟楼派出所送到站上,12月2日将其照片信息发到《邓州在线》,父母看到后来站上将其接回。

    ……

    被救家属长跪不起

    截止目前,该站共有长期滞站人员66人,多为傻、哑人员。为妥善安置这类人员,该站积极与公安部门沟通、协调,现已为他们免费采取了DNA,并将数据输入全国打拐信息库,实现信息不间断自动比对,并积极和《今日邓州报》《今日头条》《邓州在线》等媒体联合,及时发布寻亲信息,争取第一时间找到家人。

    赵华峰告诉记者, 前年通过DNA找到家人的15岁女孩张彩虹,小时候因患脑炎留下智障后遗症,一天,出门玩耍的她,再也没有回家,执着的父亲一直在寻找她。邓州火车站派出所发现后,把她送到救助站,到站后采取DNA信息,并由公安局录入全国打拐信息库,进行检索比对。比对成功,市救助站立即到张彩虹家中高集乡赵坡村走访确认,父亲张光申终于找到了自己日夜盼望的丢失两年的女儿。

    工作人员李传舟说起一件事,去年的一天,有人披着被子在大街上走,一见到人就躲开。经过工作人员多次接近和他套近乎,终于把他拉上车,才发现他患有精神病。拉到救助站后,说出家是山东泰安市的模糊地址。经过反复核实比对,最后确认他的地址后送回,病人送到家时,还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肯丢。

    救助站人的“职业病”

    近年来,赵华峰和6名工作、护理人员基本上没有享受过节假日,街头巡查、护送,救助救治流浪人员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盛夏时节和寒冬腊月,他们都组织工作人员日夜巡查,尽最大可能让流浪人员及早得到救助。每天对城区主要路口、桥梁、涵洞等乞讨人员常滞地段进行巡视。耐心细致地向每位流浪乞讨人员宣传救助政策,进行劝导,对愿意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当场办理入站登记,提供无偿救助。对不愿进入救助站的人员发放御冬衣物、食物饮用水、药品等。防止因天气变化出现中暑冻伤、冻死饿死等恶性事故发生。同时,采取街面宣传,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活动,微信等形式,提醒市民和求助者有困难时拨打救助站24小时求助电话。

    “这么多年,我养成了习惯,我们没有节假日,夜里也睡不好觉,因为随时会有电话打来,随时救助。现在,我们走到街上,经常会有流浪人和精神病人给我们打招呼,同时,我们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我们戏称‘职业病’,一见到穿着差的就去问人家,有时候,还经常受冷落。我们还学会了所谓的哑语,遇到哑巴,我们得与他们沟通,了解信息,好实施救助。”救助站朱京生科长向记者谈起他们的“救助职业病”。

    李传舟也笑谈道:“我每天早上7点半到救助站,我这么早来是有原因的,我要在他们睡醒之前,把他们推醒,问他们是哪里人,这个时候的回答,往往比较正确,在经过多次访问之后,才能确认他的家庭姓名等,有时候,一个精神病人要经过好长时间的反复比对才能确认下来。”

    “当然,我们也有我们值得自豪和欣慰的时候, 去年,我们救助了一个小女孩,把她送回家要走时,全村的人们都来相送,一个个村民拉着我们,让我们留下吃了饭再走,嘴里不停的说着感谢的话,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感动和温暖的。大家都觉得我们做这份工作是值得的。”站长赵华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