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过上好日子

2016-12-05 09:07:37 作者:盛志国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程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在后移民时代,面临新环境、新挑战,迁到新家的移民老乡们日子过得怎样呢?12月1日,记者随市“媒体走基层”采访团奔赴林扒镇、陶营乡、九龙镇、裴营乡等移民安置点,切身感受移民走出大山的喜悦,体会移民勤劳致富的幸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见证了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巨变。

    工厂开到家门口 就近务工不是梦

    招项目建企业,搞培训学技艺,进工厂当工人……我市依托自身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通过“搞建设开发岗位、搞服务提供岗位、搞共建争取岗位”等形式,全力挖掘就业岗位,引导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了“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的转变,让移民群众快速融入当地并扎根当地,满怀喜悦和憧憬,奔向富裕与文明。

    沿着平直的水泥马路,走进裴营乡金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摘、搬运……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社区有养殖基地、金果公司、蔬菜大棚……,许多人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小孩,还不少挣钱。”说起现在的生活,正在忙活的移民张改华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许多村民还把自家的土地租出,每年除了领取地租,还可以在企业打工,增加收入。

    让十林镇西岗移民李铁梅意想不到的是,搬迁到新家后,她们村里就很少见到“闲人”: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星期天在家的孩子只要勤快,给合作社摘辣椒一天就能挣个40到90元。

    “工厂就建在家门口,既能打工,又能照顾家里,很方便。”在白牛镇周沟移民社区附近,投资3600万元创建的鑫鑫生物肥有限公司显得格外醒目,社区居委会干部韦保东高兴地介绍说,该公司可安排移民就业100余人。

    在服装名镇穰东镇,移民李合伟和100多个乡亲经过镇里组织的免费培训,分别在镇上的金利达服装厂等企业上班,每个月就能拿到2000多元。

    目前,仅投资500万以上的建国冷库有限公司(陶营张寨)、金果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裴营和谐)、源茂农牧有限公司(穰东北王营)、乳康牧业有限公司(林扒郭家营)、鑫鑫生物肥有限公司(白牛周沟)及振翼调味料有限公司(张楼新黄庄)6家移民企业,就让4000余移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合伙抱团闯市场 “强村富民”路更宽

    记者了解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移民打破“传统单一务农型”身份,他们或以资金、技术、资源等方式,创办股份合作制实体经济,成为新型“股份农民”,形成了合作社引领、移民抱团闯市场的热潮。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产量和销量的增长让不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齐地耸立于裴营移民安置点旁边,这是和谐社区为引领移民抱团闯市场而兴建的20多亩香菇合作社种植基地。合作社带头人赵正江忙着组织菇农将鲜香菇装车外运。他说他了解香菇种植技术,搬到新家后离县城近,土地平整,交通方便,赵正江便和乡亲们合伙投入200多万元,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香菇种植基地,经过精心培育,一朵朵肉乎乎的小香菇破筒而出,收益倍增。

    “有了合作社,俺们就有了靠山,再也不用单打独斗了,我入股后不仅能分红,而且可在基地里打工,每天收入五六十元。”正在摘香菇的70岁老移民赵清和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像他这样的移民共有80多人被安置到香菇基地就业,月平均收入2000元。

    我市按照移民村“强村富民”规划,引导移民调整发展思路,实施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针对各村不同的资源,按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目前,我市有5个村列入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强村富民”示范村,3个村列入全省20个乡村旅游试点村。

    像赵正江一样,越来越多的移民乡亲通过合作社等实体组织一起携手走向幸福新生活。裴营移民赵福禄和十几个股东兴建金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一千多万,占地800亩,主要种植葡萄、晚秋黄梨、美国蛇李等名优特果木。穰东镇北王营村移民周志龙和乡亲们成立了龙飞鹌鹑养殖合作社。他养了一万多只鹌鹑,年收益超过20万元,并带动周边群众,逐步把小鹌鹑做成大产业。

    支柱产业可致富 关键选准好项目

    记者在林扒、陶营等移民点采访时发现,很多移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民,在政府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入邓州后改了观念,换了脑筋,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成为建设幸福家园的致富能手。

    “要想让村民富裕,没有产业带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移民来说,不仅是迁住到另一个地方那么简单,大家只有走上致富路才能扎牢根。”陶营乡乡长袁柱亭说起该乡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效水产养殖和种植就深有感触。

    “我们刚搬来时,村民们大多沿袭着老家种玉米等旱作物的耕作习性,收入不多。”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老总张建国告诉记者,当时大伙很着急,不过在陶营乡政府的帮助下,多次组织移民到外地参观发展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发展项目。移民通过参观,乡政府提供信息、技术,帮助调整土地,分别发展了香菇、花卉、养鸽及种植蔬菜、莲菜、风景树等项目。

    和张建国的冷库群及养殖种植项目一样,裴营乡和谐移民社区的香菇种植基地、十林镇西岗移民社区的小辣椒生产基地、构林镇的肉鸽养殖都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了移民的致富项目。

    “以前受自然条件制约,靠双手辛勤劳作不一定能致富,现在环境好、政府大力支持,要是不想着多挣点钱,不谋划过更好的日子,还真对不起这么好的条件。”移民们深有感触地表示。

    他们深信,国家的政策只会让移民们越过越好。凡是对致富有帮助的事情,他们都敢于尝试;凡是与致富有关的知识,他们都乐于学习。每到一处,移民们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大伙知道他们舒适惬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