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10月17日,一场秋雨过后,邓州大地碧空万里,晴朗无云。在都司镇姚李村,村民彭开州正忙着趁雨后天晴,将金灿灿的南瓜装车外运。
他告诉记者,今年南瓜销售行情看好,种植的30亩南瓜收获40万斤,能收入20万元;再加上100多亩玉米、花生的收成,一年下来净赚30万元不成问题。
“这都是国家连年出台好政策,才让老开州变成了‘大土豪’。”正在帮助装车的老彭邻居不失时机地插话道。
彭开州笑着对记者说,从2000年到今年,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外出打工者,再到土地流转大户,16年间,在他身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老彭介绍,2000年他们一家四口守着7亩多耕地辛苦一年才挣了2000多元。孩子上学,交农业税,再加上一家人花销,过了2001年春节,剩下的钱勉强够买春耕物资。2002年春节过后,老彭随着打工大军南下上海打工。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在上海浦西,老彭收过废品,干过园艺,看过工厂大门。在收废品期间,他回收了一部旧手机,老彭说,那是他人生第一部手机。
“那时候,虽然累,但每个月多少有500多块钱收入。”老彭笑着告诉记者,满脸洋溢着喜悦。
2005年,我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得到消息后,老彭激动得一夜未眠,“以后再也不用缴‘公粮’啦!这等于是给我们农民涨了‘工资’,增加了收入。”不久,彭开州便辞去保安工作,回乡种地。
老彭告诉记者,虽然不缴“公粮”了,但一年到头“望天收”,还是有一些村民不愿回来“面朝黄土背朝天”。2005年秋,彭开州在亲戚朋友的好言软语下,“托管”了亲戚朋友的30多亩地,开始了“规模种植”。
“种地多了,但效益并不怎么好。”老彭认为,搞规模种田,各项成本降低了就一定能够多赚钱。但是,“托管”的前两年效益并不明显。由于没有实行机械化和科学种植,彭开州连农资钱和聘请的临时工工资都很难付起。老彭说,2006年开春,曾一度打算再到打工地上海“重操旧业”。
2008年,彭开州的春天真正来临。听说购买农机有补贴,那年麦收前,老彭通过农机补贴购买了一辆小麦联合收割机。“我不仅在半天时间内就割完了自己种的50余亩小麦,而且利用联合收割机北上跨县收割小麦,不到一个月就赚了2万多元!”说起往事,老彭面露喜色。
2008年秋,仅有初中文化的彭开州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播种到收获,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全程实行科学种植,改单纯选择高产品种为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并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分类施肥。
2009年夏,彭开州种植的50余亩小麦获得丰收,加上跨省作业收割小麦,一个夏季,老彭的腰包就鼓了起来。2010年秋,彭开州盖起了两层小楼,楼上有独立洗澡间。“以前一年到头难得洗几回澡,现在可好了,想洗就洗,美!”老彭憨厚地笑着。去年秋,他又全款购买了一辆小轿车,用老彭的话说是,“生活越变越好”。
从2010年开始,彭开州种地面积不断增加,达到如今的近200亩。虽然比不上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但老彭说,都是替亲朋好友种的,种着不累,不用操心,又不少赚钱,每年空闲时间还可以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带着一家老小游玩附近景点。
2014年秋,随着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老彭开始摒弃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利用互联网信息,根据市场行情,尝试种植洋葱、南瓜、花生等蔬菜和经济作物。
“别看我没上过几年学,现在我可对手机熟哩很。”彭开州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不仅有自己的QQ,还开通了微信,每天上网浏览各地农业信息成了他的必修课,哪儿的产品销路好,哪儿的产品价格高,点点手机就知道,光他加入的农业信息QQ群就有7个之多。几天前,他从一个QQ群里了解到山西晋城的南瓜行情好,通过微信联系到了供货商,给供货商讲种植过程,发南瓜图片,不到半个小时就谈妥了生意。“晋城南瓜每斤一块一,比咱本地要高出四毛多。这一车4万斤,刨除路费、油费,就能赚万把块。”老彭开心地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老彭说,今年花生收成也不错;玉米每亩550元,玉米秸秆连穗一块儿卖给了附近的养猪场,省事儿省心。
“从减免农业税到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到农机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再到土地流转……” 彭开州扳着指头说,“国家每年都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俺们增收,让俺们真是年年数着‘变’字奔小康!”
“这两天,我正在考察晚秋黄梨种植,听说效益不错,又环保。我打算先种10亩看看,如果可以就扩大种植……”说起未来的打算,彭开州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