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
“水泥路通到村里的家家户户,人人用上自来水,夏天开空调也不怕停电。”白牛镇白东社区的李志国一边在校广场上健身,一边跟记者拉家常,“不光是这,现在年轻人们‘把式’活,消息灵,种桃树、种辣椒、搞景观种植,真是有声有色。”
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农民与干部的心贴得更近了。腰包鼓了、干劲足了、眼光远了,农民对党的领导更信服了。
回顾这五年,穰原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战鼓声声,产业结构调整硕果盈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扶贫攻坚捷报频传。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9倍。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群众受益率稳居全省前列。18个贫困村2.2万人顺利脱贫,61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必须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按照“一落实三服务两保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三农工作,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巩固提高粮食产能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我市充分发挥这一大优势、一张王牌,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把维护粮食安全和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基本政治责任不动摇。
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25.3亿斤,实现十三连增,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得到巩固提高。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百万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引丹灌区续建、中小河流流域治理等涉农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35万亩,为提高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稳定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地位,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22亿斤以上。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引丹灌区末级渠系配套等涉农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搞活农业经营机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办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气象建设,完善数字农情服务系统,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1.1亿元完成了严陵河、默河等5条河流治理任务,治理长度32.16公里。投资9146万元,完成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50家,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达到210个,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40户。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奶牛、生猪等实现规模化发展,畜牧业比重提高到35%,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高效农业发展,推进蔬菜、林果、水产、畜牧养殖等产业发展。围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加快西北片区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围绕大力发展涉水农业,做好6亿立方水资源规划和综合利用,突出水作物种植、水产品养殖,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围绕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奶牛、生猪、肉鸡产业发展。在一产内部结构调整上,逐步降低种植业比重,提升畜牧养殖业比重,大力发展林果、水产、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20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各为45%,林果、水产、农产品加工占比达到10%。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面对问题挑战,我市不等不靠,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树立问题标靶,不怕亮短揭丑,动真格、出真招、下真功、操真心,把力量沉到贫困村、资金投到贫困村、功夫下到贫困村、心思用到贫困村。
通过精准帮扶,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一个、成一个、不返贫。从全市范围内,抽调86名骨干力量充当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截至目前,我市18个贫困村2.2万人顺利脱贫。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市将继续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脱贫攻坚基础。通过发展生产、社保兜底、医疗救助和临时救济等精准措施,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确保财政扶贫配套资金投入到位、使用到位。整合部门各项涉农惠农资金,最大限度地向贫困人口倾斜。到2017年底,实现全市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度关注迁安移民的生产生活,加快移民和谐融入步伐,全力促进移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