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关注民生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二

2016-10-13 09:00:25 作者:今日邓州评论员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接送孩子,再不用跑恁远的路了。孩子上课也不像原先恁挤了。”日前,家住三孔桥附近的马大爷告诉记者,造纸厂小学今秋的投入使用,让他接送孙子省了不少事,孩子学习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记者了解到,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解民忧、谋福祉,财政在民生方面支出达到19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5%,是“十一五”时期的3.2倍。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9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新农合参合率、城乡低保标准水平、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民生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力量共建共享。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赢得民心、凝聚民力,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是邓州振兴的基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发挥好教育对城镇化的牵动作用。着力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5所,新增小学教学班112个、学位5040个,新增初中教学班30个、学位1500个,有效降低了城区平均班额。与2011年相比,城区小学平均班额从104人下降至83.74人,初中平均班额从87人下降至81.3人。引资建设致远、春风、新苗等一大批投资额度大、办学条件好的民办学校,增加学位近万个。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28所中小学校,进一步解决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丹江口库区职业教育集聚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院校与我市联合办学,打造丹江口库区教育新高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十二五”以来,我市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争取教育项目资金4.3亿元、新增学校149所,邓州护士、邓州幼师、邓州驾驶员培训、邓州数控机床人才培训成为职教特色品牌。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88个,中心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民医院完成改扩建,中医院新建基本完成。

    今后五年,我市将进一完善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加强与北京、武汉著名医疗机构联合协作,规划新建1―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一批特色专科医院,着力打造辐射周边的医疗新高地。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设市人民医院分院,新中医院全面投入使用。到2020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1000张以上。

    此外,大力弘扬医圣故里国医精髓,扬好邓州国医的名片,以医带药,促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和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搭建更多就业平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报告指出,要围绕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每年扎实办几件实事,确保广大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新提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推动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

 ――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低保、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抓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力争成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

    增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提高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和保障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