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城市的发展总会留下岁月的印记。俯瞰邓州这片热土,让团结中路旧城(棚户)区“换上新装”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团结中路改造不仅仅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更是改善城区面貌、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增续区域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团结中路旧城(棚户)区改造作为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抓手,显得尤为重要。”花洲街道党工委书记黑晓森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如果要问团结中路区域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印象,他们只能用一句句顺口溜来诉说蜗居的辛酸,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换个大点的、在家能上厕所的房子。而今,他们的梦想正在快马加鞭地实现。
自4月22日团结中路旧城(棚户)区改造建设动员大会以来,花洲街道团结中路改造工作就像深踩了一脚油门,急加速效果持续至今。截至目前,花洲街道团结中路改造一期已有926户签定了协议,兑付资金约2100万元,拆扒289户,正在对剩余的80余户加紧开展工作。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花洲街道上百名工作人员的宣传与调解,是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解危解困、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不懈努力。
眼下,花洲街道团结中路拆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第一阶段倒计时。在建党95周年来临之际,如何争取在第一阶段6月30日前大头落地,确保居民利益最大化,记者在多日的走访中,看到了花洲街道工作人员给出的坚定答案。
在这场攻坚战中,来自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村组的百余名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这其中绝大部分同志都是党员。他们放弃休息、放弃节假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都坚守在一线,挨家挨户做动员、讲政策、解难题,从帮助居民填写申请表,为老百姓算帐,到带居民跑银行、签协议、交钥匙、搬家,每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时刻起到了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群众与干部拉近了距离,也使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改造工作。
“团结中路改造实质是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黑晓森告诉记者,“要凸显‘为民利民惠民’理念,把能给的好处都给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要模式创新,用保姆式的服务,让群众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争取在6月30日前完成征收任务,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
说到工作队员的工作态度及方法时,建设街居委会的李平用了“文明”两个字。“由于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地方曝出暴力拆迁事件,所以当涉及自身的征迁事宜时,本能地很反感,对工作队员态度也不好。”李平说:“咱们的工作队员每次来,不管你咋说他们,他们都笑呵呵的,也没脾气,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咱的儿女咱也不忍心这样对待,现在补偿也到位了,更重要的是还和工作队员成了‘亲戚’。”
过程是一种历练,肩头更是一种责任。花洲街道党工委创新工作思路,把当前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齐抓并举,提出把“两学一做”与团结中路改造相结合,通过开展街道“两学一做”学习活动,把学习教育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强大动力,使党员作为当前团结中路改造拆迁工作的排头兵、先锋队,全力保障拆迁工作有序进行。
走访过程中,记者亲眼目睹到李平口中的“亲戚”在怎样的忘我付出,看到了共产党员无怨无悔的为民情怀。6月23日下午四点,在东西花园街,建设街党支部书记吴云秀已来来回回做征收户工作两个多小时。当时气温37度,年近六十岁的她口干舌燥,她为了节省去指挥部喝水的时间,走到附近自来水管处,捧起就喝,喝完继续去做征收户的思想工作,这一幕触动人心。“‘女汉子’挑起半边天,为工作忠孝难两全。”这是周边群众对吴云秀的评价,年届六十,平时要照顾两位年逾九十的老人,也是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文广新局、市文明办评选出来的“孝心儿女”。但是为了做好征收工作,她把两位老人送到亲戚家里,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在花洲街道团结中路改造过程中,被称为老大难和拦路虎的房屋拆迁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正如黑晓森说的那样,要带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深入到每一家每一户,倾听居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才能使拆迁改造顺利进行。
掸去曾经的灰尘,宛如新生的朝阳。“百姓期待圆一个安居梦,城市追逐一个发展梦。”有理由相信,随着团结中路改造的全面完成,未来的花洲街道将迎来城市升级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