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5月27日,随着挖掘机的一声轰响,市图书馆的6间砖瓦房很快就被夷为平地。至此,市图书馆的整体拆迁进入到了关键时期。
市图书馆建设起步于1978年10月,位于我市繁华的商业街――古城路中段,占地1728平方米,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藏书10万册,有阅览座席80个。设有图书外借处、报刊阅览室、资料咨询室、少儿阅览室、过刊借阅室等多个业务部门。经过近40年的风雨征程,图书馆已成为我市传播知识信息的枢纽、市民终身教育的基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被拆迁的6间砖瓦房见证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动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图书馆人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几代图书馆人艰苦朴素的奋斗以及孜孜追求。
有人拿起了相机,有人拿起了手机,大家要把这历史性的一刻永远珍藏。
为了配合全市团结中路旧城(棚户)区改造项目,图书馆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制定工作方案,寻找临时馆址,把拆迁作为头等大事,尽管有千般不舍和万般留恋。5月3日至15日,图书馆在电视台以行飞形式滚动播出,通知读者回馆办理书刊退还手续;5月16日至25日,对10余万册馆藏进行盘点;5月26日至31日,对全部馆藏的图书进行打包处理。
“图书馆仅有7名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女性且年龄偏大,搬迁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工作压力特别大。”馆长耿海英说,“面对10万余册图书报刊,80余组书架,60套书柜,120余套桌椅,搬迁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令耿海英欣喜的是,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主动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齐心协力,赶时间、赶进度,以最快的速度保障图书下架、打包工作顺利完成。馆员周坤惠,背部刚刚动完手术才几天时间,不等痊愈就回馆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馆员张长山是馆里为数不多的男性之一,住在农村的父亲身患重病,多么需要身为独子他守在身边尽孝,可是他一天假都没有请。张长山说,拆迁是头等大事,本来馆里的男劳动力就少,关键时刻他得站出来,为馆里出力流汗。
退休职工肖义玲在图书馆工作20余年,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疾病,当听到单位搬迁的消息后,她主动请缨要求回来与大家一起工作,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
在此次搬迁中,馆员们发扬了团队精神,不仅分工明确,各尽其职,而且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不怕苦、不怕累,三个人一组,把一册册又大又厚又重的图书下架、打包。经过5天的激烈奋战,不到10人的图书馆团队按科室和类目分别打包3000余个,拆除、打包书架80余个。
望着一包包搬运到车上的图书,所有馆员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疼,真可谓五味杂陈。那远去的将是回忆,但是永不磨灭的是图书馆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在采访结束时,图书馆馆长耿海英告诉记者,位于文化路北段湍河湿地公园A馆房舍临时新馆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久的将来,装修一新的临时新馆将呈现在全市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