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让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2016-06-11 17:37:26 作者:李永先 王 璐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承担了3万多名移民群众的安置工作,安置人数占河南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新建房屋近7000座,调整土地6.7万亩,30345名移民在我市得到成功安置,移民迁安工作在中国水利史上前所未有。

    如今,5年过去了,3万多移民生活如何?他们是否从“迁得出、留得住、安下心、能致富”,变成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5月下旬,记者走访了张楼乡新黄庄社区、裴营乡和谐社区和构林镇杜寨社区,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百姓们的“新希望”

    为更好地完善硬件建设,做好对移民后期的扶持工作,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库区移民争取后期扶持项目。从基础建设入手,改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并充分尊重移民生活习惯,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机制体制,支持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发展第二产业,鼓励移民从事餐饮、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在扶持上由“输血”变为“造血”,提高移民的持续发展能力。开展“送技能培训、送就业岗位、送发展项目、送社会保障”活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移民进行种养殖技术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尽快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

    “现在与我们过去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了,岗坡地成了平原,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等、靠、要’不可能致富,我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自己和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尽力。”在张楼乡新黄庄社区,举资60多万元承包了37个蔬菜大棚的王江舟和王海元告诉记者。

    据了解,王江舟和王海元两人,今年把37个蔬菜大棚都种上了黄瓜,黄瓜喜获丰收,但他俩却始终乐不起来。“即使每天上万斤的黄瓜销出去,也仅够给50多个采摘工人发工资。”王江舟说,虽如此,他的心里仍然满怀希望,毕竟,他们的大棚带动了当地经济,使家乡父老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采摘人员的务工费,他们从不拖欠。

    “明年,我们打算增加蔬菜品种的多样化,各种蔬菜都要种植一些,避免因价格问题导致‘丰收不增收’情况出现。”王海元说,只要大棚在,他们的希望就在。同时,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他们提供市场分析指导、技术支持或资金帮扶。

    村干部们的“新期盼”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移民作为我市的特殊群体,也已融入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当中。值得提及的是,这些移民社区的村干部,与我们当地的村干部比起来,有点微妙的不同,他们大多数头脑灵活,有着经商意识,并不看好我们平原地区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新希望’让我们走在致富路上。”这几乎是所有移民社区村干部共同的一句话。

    “想致富,靠技术。技术从哪里来?第一靠书本;第二,靠能人。”构林镇杜寨社区党支部书记杜连群说,“书本上的知识靠摸索,慢;掌握技术的能人靠实干,他们本身就是财富。”为此,村里的能人都是杜书记的座上客。他在村里成立的夙梦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就是能人的实验场,而每年仅食用菌种植,让村民的腰包都鼓得满满的。

    “农业种植潜力极大,如果把观光农业做好,效益要比传统农业种植翻好几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观光农业摸索种植的裴营乡和谐社区的村会计赵福禄,他的金果农业合作社,正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与之相配套的养殖业,也正风风火火。

    “毋庸置疑,近年来,无论是市委、市政府,或是乡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们移民社区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新希望,大家都忙碌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张楼乡新黄庄社区村主任韦云成说,“2014年,村里贷款200多万,建了33个蔬菜大棚和17个温室大棚,每年的贷款利息就30多万,看着王江舟他们因承包蔬菜大棚种植黄瓜丰收了,我们村干部也很高兴,但黄瓜价格的低迷,丰收却不增收,我们也很无奈。我们真诚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伸出援手,帮一帮这些生活在基层,为乡亲们致富作出巨大贡献的普通人,让他们希望不灭,继续向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