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2020年,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指示和要求,也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目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针对河南省53个贫困县,460万贫困人口的现状,各地市县业已层层立下“军令状”,我市虽不是贫困市(县),却尚有89个贫困村,近3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去年年末,我市86名第一书记已经进驻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4月份,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明白卡下发各乡镇,要求对扶贫对象做到精准建档。那么,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如何?5月中旬。记者利用一周多的时间,对我市乡镇扶贫工作进行摸底调查,所到之处,所见所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无论是村干部、普通的村民、或者是在外创业人员,他们用自己的责任或担当,义举或情怀,成为扶贫路上的“造血”人,书写了“扶贫攻坚路上有我”的一曲曲美丽赞歌。
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传统农业的效益实在少的可怜。单指望夏季收点麦子,秋季种经济作物,想致富只能是白日梦。”在张楼乡孙渠村,村支书孙国方说,“我们是农业大市,种地天经地义。但即使种地也需要动脑筋,种地也可以脱贫致富。”2015年,他和吕楼村支部书记刘湘,几经考察酝酿,冒着巨大风险,举资近50万元,从山东引进芦笋种植技术,办试验田,建冷库。如今,芦笋的成功种植,不仅见到了效益,而且带动和改变了周边村民保守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孙支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村普通家庭以5口人计算,夫妻两人外出务工,两个老人在家带孩子,夫妻在外省吃省喝,一年能够拿回家5万已经不错了,还要饱受亲人分离的痛苦,老人孩子都不能得到照顾。但如果种植5亩芦笋,一年种植,15年收益,每亩每年保守的说,净收入一万元,也是五万,而且就在家门口。这一对比,利弊明显。
构林镇的杜寨村,作为移民村,村支书杜连群有着自己的一套带领村民一起富裕奔小康的致富经。“当初,我提出村里办食用菌大棚,大家怕投入大,怕没有技术,怕没有收益,我就说,你们怕我理解。”之后,杜连群就干给村民们看,当年,他种植的8万袋香菇就收入了近10万元。如今,村里的18亩香菇大棚,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有效见证。为了从根本上去掉村民的后顾之忧,杜连群成立了夙梦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村民们不会再为种植、管理、产销费神。
在裴营乡的和谐社区,村会计赵福禄的金果生态农业公司、在高集镇袁庄村,村支书黄义臣的新龙塬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刘集镇石营村,村支书石占科的农机专营合作社等等,都正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助推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展开。
平凡百姓的义举
扶贫开发工作并非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组织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要想富,先修路。73岁的寇平甫,是裴营乡寇营村的一个普通百姓,近年来,由于他爱动脑筋,在承包了20亩土地的情况下,既养鸡又养猪,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是村民们公认的致富能手。自己生活好了,寇平甫没有忘记乡邻,每逢雨天,村里的路泥泞难行,他就动员在外地务工的孩子,自己出资30余万元,把村里的泥泞路修成了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赵集镇东孔村的张文杰,在外务工掌握了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回乡创业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刚开始时,村民对蔬菜大棚有抵触,对他持怀疑态度,连土地流转都很困难,如今,亩产3万,甚至5万的效益,让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而蔬菜大棚作为当地的龙头种植农业,已经向周边村辐射带动,成为农业种植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罗庄镇本源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王俊伟,目前已经采用当地农民入股的方式,集约土地,规模化种植油用牡丹、芍药等中药材近6000亩,并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除去农民被承包土地的每亩每年的600元费用,仅每年在管理采摘方面,每人年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
在外创业者的家园情结
家乡的扶贫开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在外创业人员的心。
如今,走进张楼乡李家小学,舒适整洁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家长,欣慰都挂在脸上,幸福都洋溢在心中。
李家小学是村里在外创业成功的李相群和李祖跃兄弟捐资300多万建起来的。捐资建学的李相群说:“自己学没有上好,出门创业深知知识的重要。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要想富,关键是要办好教育。”
裴营乡耿营村的耿照强,在浙江杭州建筑行业打拼20余载,总算苦尽甘来。当他春节回到家乡,见乡亲们连个娱乐休闲的地方都没有,就投资20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强民文化广场。如今,跟随他走在致富路上的家乡人最低也有20余人,而每当广场上响起悠扬的舞曲,整个耿营村就行进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