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5月15日,一场雨过后,杏山旅游管理区空气清新,山脉清秀,林木苍翠。记者在该管理区董营村道路两侧看到,成方连片的桃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枝头挂满惹人喜爱的桃子。随行的管理区副主任黄国师告诉记者,再有一个月,桃子就可上市,将吸引周边大批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杏山旅游管理区地处伏牛山余脉,辖5个行政村,1.1万人,46.8平方公里,基本涵盖我市33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库汇水区,有国家级传统村落杏山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楚长城、海底生物化石、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及良好的生态基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2011年以来,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杏山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推进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市政府出资由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对渠首杏山景区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年3月,市委书记吴刚带领9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杏山区现场办公,具体解决杏山景区绿化提升、用水配套、道路修建、旅游用地、环境治理等问题。
杏山旅游管理区党工委书记杨旭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杏山旅游开发坚定长远目标,打好基础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初步成效。”
记者在杏山村道路施工现场看到,一辆辆运输车在施工便道上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黄国师告诉记者,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彭桥五岔口至清泉沟的县乡道路,预计8月份将建成通车。
“旅游的发展,交通是关键。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就不能得到很大的开发。”黄国师说,渠首杏山景区外围交通主要有2条高速、3条高等级公路和4条县乡道路,目前这些道路都在配套建设。2条高速是指内邓高速和豫鄂高速。内邓高速主要连接二广高速和沪陕高速,目前已通车,设渠首收费站,距杏山旅游管理区20分钟车程;豫鄂高速于去年6月份开工,计划2017年10月建成通车,主要连接内邓高速和汉(武汉)十(十堰)高速,在彭桥西设收费站,距杏山旅游管理区10分钟车程。3条高等级公路是指渠首快速通道、国道241线以及在邓鄂高速和国道241线之间将建设的一条高速引线,设计为二级道路,与邓鄂高速同期完工。4条县乡道路分别是桑陶公路、邓水路、孟楼至五岔口的县乡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彭桥五岔口至清泉沟的县乡道路。这些道路全部建成通车后,渠首杏山景区将形成四通八达的外部路网。
与此同时,该管理区利用“一事一议”项目,新打通山路7公里,硬化道路3.8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
黄国师说,按照吴书记现场办公会议精神,规划景区内的主干道路将全部按县乡道路建设和管理,今年仍有4公里道路将开工建设。在水利设施上,引水上山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180万元,二期工程已争取到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资金7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规划景区内的生活用水将全部解决,绿化和灌溉用水将有效改善。在通讯配套上,移动、联通、电信3家公司将在半年内全部实现景区内信号和网络全覆盖。电力设施已完成项目的设计报批,年内将完成改造和配套。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该管理区将楚长城成功申报为河南省第7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将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在传统村落保护上,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具体修复方案,投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资金300万元,设立石雕牌坊一座,修筑护坡800米,修复清代石屋9间,整治大型坑塘一处,建设上山步道200米。同时,今年将争取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资金500万元,进一步加强石屋建筑的修缮和石屋风格的统一。
“旅游开发,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全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黄国师对记者说道。近年来,该管理区结合林果业发展和山区石漠治理,扎实做好山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去年以来,新造经济林1200亩、生态林1500亩,封山育林面积达5000亩。今年1月,该管理区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整治水土流失面积3000余亩,上报石漠化治理面积4.02万亩,目前该项目已由国家林业总局报国家发改委批复。
为了做好景区内外环境整治工作,该管理区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对口协作项目和桑陶路两侧下水道项目,整合资金460万元,把韩营村作为示范村,修建下水道和护栏3100米,栽植风景树1600株,安装路灯155盏,门前硬化1万余平方米,新修道路2.5公里,村庄整体面貌明显改观。同时,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汇水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垃圾中转站项目,计划于今年7月份全面启动垃圾收集和运转工作。
“杏山旅游管理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助吴书记到杏山现场办公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使杏山旅游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打造我市又一旅游亮点。”杨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