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过去的五年,我市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全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6.7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32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0.1%;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发挥,支持发展成绩斐然,向上争取资金200亿元,年均增长19.8%,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用于民生事项的支出五年累计达到191.5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一五”期末高出9.5个百分点,医疗、养老等社保投入大幅增长,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为科学完善,财政投资评审走在全省前列;财税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得到全面提升。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面对“三期叠加”的宏观形势,财税工作遇到的困难、经受的考验和承受的压力都是前所未有。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推动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在财政收入方面,一年上一个台阶,年年实现新突破。
认真落实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乡镇和财税部门的沟通互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征管工作合力;着力加强财政收入监测分析和督导落实,做到“三个到位”(即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管好“三个重点”(即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管工作),确保征管责任落实、重点突出;扎实推进征管精细化和规范化,完善征管措施,健全协税护税网络,有效遏制了“跑、冒、滴、漏”等现象;扎实做好农业两税和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确保应收尽收,促进了财税收入有效增长。
夯实财源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对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大型商场及超市、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营改增”企业进行税收大检查。通过税收大检查,2015年追讨税款1.02亿元,拉动税收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管理上,开展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建设,以医疗票据电子化作为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和统一非税收入票据系统,逐步实现“以票控收”。去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6.13亿元,增长1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7亿元,总量位居全省10个直管县第5位,增长15.4%,增速位居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82亿元,增长9.8%,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非税收入完成3.95亿元,增长30.3%。
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62.4亿元,增长22%,总量在10个直管县中位居第3位,增速位居第4位。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5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86%,增长24%,高于支出增幅2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服务等8项非营利性服务业支出完成41.75亿元,增长20%。与此同时,全市“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7%,公务接待支出下降18.3%,会议费下降38.6%。一增一减,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财政稳增长、保民生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倾力打造民生财政
2015年,我市争取资金17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提高承载能力;28家企业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退税3561万元;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为52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3亿元,提供过桥续贷资金26笔8541万元;争取省财政奖励资金1250万元用于补充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3.8亿元,在产业集聚区建成标准化厂房23栋。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全年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0.9亿元,落实了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在支持城市建设上,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16.7亿元用于市政建设、湍北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六城联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城乡建设开发公司向金融部门申请项目建设贷款资金4.75亿元,用于湍北新区、四馆一中心、水系联通、一、三水厂及职业技术学院筹建等项目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支出安排,教育优先”方针,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职业学校建设资金,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修缮和保护花洲书院等一批文化遗址,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到有力支持;“三农”投入得到切实保障,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惠农补贴落到实处,“村村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房改造建设及扶贫开发工作,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与能力,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十三五”财政工作展望
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税清费,增收节支,提高绩效,释放改革活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上项目、补短板、稳增长、防风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机制,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守住底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调整优化资金投入方式,靶向政策,精准发力,准确滴灌,不平均用力,突出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指向性和实效性;调整优化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用活信用,用好杠杆,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政府有税收、当地能就业、环境有改善的企业和产业良性发展;调整优化民生保障机制,守住底线,完善体制,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调整优化财税运行机制,规范权利,提高效率,重点聚焦收入组织、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核心业务环节,做到执行有力,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