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扬鞭启新程 五载风雨谱新篇

2016-03-07 15:20:17 作者:郑雪 岳正伟 来源:
分享到:

――2015年粮食总产量25.3亿斤,与2010年20.7亿斤相比增长22.2%;
――2011―2015年夏粮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205万亩以上,秋粮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以上,油料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
――2015年夏粮平均单产436公斤/亩、总产18.36亿斤,与2010年底同比,分别增长9.3%、11%;
――2015年秋粮总产6.94亿斤,与2010年底同比增长28.3%;
――2015年,油料总产5.3亿斤;
……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拥有244万亩耕地的邓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种植、养殖基础条件雄厚,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和豆类,历史上有“一年四季不断青”的美誉。但也存在着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粗放,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在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怎样能让农民进一步增收致富?如何让农业大市变成农业强市?五年来,邓州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这背后,是其坚持不懈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的努力与探索。

    科学规划弹响农业发展音符

    春风和畅,万物葱郁。迎着初春的暖阳,踩着田埂上的露珠,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腰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势正在显现。

    “去年年底浇过一遍,开春又浇一遍,今年收成有保障了。”腰店乡大房营村农民房文华告诉记者。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2多亿元,创建58个高产示范片,建成了桑庄与腰店、文渠、张楼与白牛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高标准粮田125万亩;园区内沟、路、林、桥、电、井配套,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现代农业格局,真正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的旱涝保收效果。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50家,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达到210个,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40户。

    科技创新奏出致富金曲

    对于大型养殖场来说,粪便的环保处理是一件棘手的问题。可是赵集镇的白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却瞄准了“循环经济”,打造“猪沼菜”三位一体模式,难题迎刃而解。

    “现在猪场有4000多头猪,猪粪每天都有三吨以上,过去即使有人要,我还得掏腰包出人工费和运输费。”公司负责人李保文说,过去也曾为猪场的粪便问题发愁,三年前他花费15万元建了一个干粪处理厂,里面有4个沼气池,规模达到240立方米。就这样,通过自动化装置,猪粪固液气三者分离,沼气、沼液、沼渣分别送到“有需要”的地方,不仅给自己合作社的菜地上了肥料,还解决了除污问题,节约了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了17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通过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各类实用人才3万多人、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3000余人次;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的原则,推广适合各乡镇实际的农村新能源。建设联户沼气工程70处,1000立方的大型沼气工程9处,沼气服务网点20个。完善建设“三沼”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点6个,采取“猪(牛)―沼―莲”、“猪(牛)―沼―菇”的模式,发展莲菜3500亩,蘑菇大棚72个。大面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多个,小麦、玉米、花生等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与良法集成推广、测土配肥与绿色防控综合运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生态农业奏响华丽乐章

    走进构林镇鼎鑫现代农业公司,干净新鲜的空气中夹杂些许泥土的清香让人陶醉。连片的钢架大棚布满田间,不少村民正在蔬菜地里忙碌。

    “今年蔬菜基地刚扩大了200亩,上半年主要以西红柿、茄子等瓜果类蔬菜为主,下半年我们会大力种植叶类蔬菜。”蔬菜基地负责人杨文坦言,自2012年流转土地1000余亩开始,连年种植绿色蔬菜,不仅销往郑州、武汉等省会城市,还远销新加坡等国家,年收入2000余万元。

    目前,全市有53家合作社的43个产品取得了无公害认证。如陶营朱西南瓜专业合作社的“朱西南瓜”、赵集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赵集番茄”、白牛盛丰专业合作社的“中华寿桃”等合作社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RY穰原”商标,裴营华兴畜禽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绿皮鸡蛋注册了“叽叽神”商标……产品走俏市场,村民赚了“菜”钱,富了钱袋,生态农业的无穷魅力在邓州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市农业局局长马黎升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示范平台、科技支撑、金融保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