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2015年度“最美家庭”候选家庭公示

2016-02-18 09:53:50 作者:邓州市妇联 来源:
分享到: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倡导家庭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妇联联合成立市“最美家庭”评审工作委员会,在全市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经广泛宣传,层层推荐,认真评审,初评出邓州市“最美家庭”候选户13户。现将候选家庭情况予以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评选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评出的“最美家庭”真实、典型、富有教育影响力。
    公示时间一周。热线电话66060286。若来信,请寄至“邓州市妇联办公室”,并注明“评选公示反映”字样。欢迎广大观众踊跃参与,我们将感谢您对活动的热切关注。
    特别提示:无论来电来信均请注明自己真实身份和姓名。

                                             邓州市最美家庭评审委员会
                                                      2016年2月16日


    全家顺家庭事迹简介

    全家顺家庭是白牛镇周沟移民社区公认的最美家庭。一家5口人,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
    全家顺的母亲年近70,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家中长子,两个弟弟又年轻,长兄如父。全家顺为了减轻两个弟弟的负担,他和妻子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全家顺和妻子每天给老人安排可口饭菜,给老人梳头、洗衣、照顾老人大小便,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着母亲,老人红光满面,人人都夸好福气。
    全家顺在自己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的同时,为了让兄弟们都尽快脱贫致富,在2013年,全家顺和妻子商量拿出5万元钱,帮助三弟建起了香菇大棚种植。两个弟弟对哥嫂也是尊重有加。现在全家顺已经成为周沟移民社区的致富能手,附近不少乡邻前来咨询种植技术,他总是耐心、细心讲解,并亲自到场指导,邻里关系都十分融洽,街坊邻里都夸他们这家人热心实诚。
    在教育孩子上,全家顺夫妇作为父母从未发过脾气,孩子们上高中,正是叛逆的时候,夫妻俩经常平和的和儿女们沟通交流,用自己照顾老人,对待兄弟和邻里的言行去影响、感化着孩子们,儿女都看在眼记在心。

    刘鹏霄家庭事迹简介

    刘鹏霄,邓州市保健院党支部书记,母亲、岳母、爱人、儿子三代五口人,和和睦睦,美满幸福。
    刘鹏霄工作上勤奋敬业,任劳任怨,是单位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可的好同志,其妻子王珂在市城区一初中任教,两人在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是对方事业上的坚强后盾,在生活上相敬如宾,互相照顾,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两口子对待老人孝敬有加。2007年刘鹏霄的父亲重病,一年先后住了几次院,后来几个月卧床不起,岳母年老体弱,照顾病人老人的重担压在刘鹏霄夫妇身上,每天下班后,一个照顾老人病人,一个照顾小孩,就这样直至老父亲去世。后来还继续担负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90岁老岳母的赡养照顾责任。他们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兄妹关系融洽。刘鹏霄身为兄长,一直是兄妹中的榜样,他们中无论谁有困难,别家就毫无保留出钱出力。
    刘鹏霄家庭还注重社会公益,王珂教师从教以来帮助了无数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家庭困难居无定所的农村学生跟着自己吃住直至初中毕业;为母亲重病、以2分之差未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垫付学费,使其顺利进入一高中,并最终成为留美博士。刘鹏霄始终大力支持妻子救助贫困学生,从没有因此抱怨。
    别人都说:这家真傻。但他们却说:吃亏是福。

    王达旭家庭事迹简介

    王达旭,男,48岁,桑庄镇周庄村八组组长。全家共7口人。父亲80岁,母亲78岁,二老体弱多病;妻子于2008年中风偏瘫;女儿党员,南阳师院毕业,现在桑庄镇一初中任教;儿子中共党员,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还有一个痴呆的弟弟跟随其生活。
    王达旭家庭温馨和谐,父亲农民,曾是一名村兽医,常常是随叫随到,口碑很好。在家里从严教子,言传身教。婆媳间小摩擦,能够妥善处理;孙子不学习、不听话,能够正确引导。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传承着良好家风!
    作为一名农民,王达旭面对繁重的家庭生活,始终乐观从容面对,既照顾年迈的父母,又悉心呵护有病的妻子,七年如一日,洗刷做饭,照顾孩子,给妻子煎药、分药、喂药,做家务。妻子看他为家庭,为村里工作很累,几次含泪说:“是我拖累了你,我不想活了”。王达旭深情地安慰她说:“只要有我在,我就会照顾好你,你只管吃好饭、勤锻炼,早日康复”。在王达旭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出现了。现在他的妻子生活基本能自理,妻子感激地说:没有达旭,就没有我第二次生命!
    作为一名村组干部,王大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先富带后富。2000年开始从事购销粮食。坚持薄利多销、诚信服务。为孤寡老人,免费上门搬运,还带动周边六户家庭从事粮食购销生意,收入颇丰。他个人先后荣誉河南省、南阳市先进个人,他们家庭被评为乡里五星级文明家庭,邓州电视台曾做专访。他的事迹先后被搜狐网、映象网转载。


    丁建中家庭事迹简介

    丁建中,邓州市妇幼保健院财务科科长,该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六口之家,父亲、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尊老爱幼,家庭和谐,深受邻里和同事的好评。
    丁建中作为基层管理者,事情多任务重,家庭重担几乎全压在妻子杨勤身上。杨勤白天忙工作,回到家忙家务,从不叫苦,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三年前妻子突患心脏病住院,丁建中忙前忙后,为了照顾妻子,他推掉了所有工作之外的应酬。两年前孙子出生,他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做饭,照顾老父亲的同时,还要加班加点把工作干好,节假日也总是不能休息。
    丁建中的父亲已经91岁,但是身体硬朗,媳妇对他尊重有加,小重孙最喜欢在他跟前撒娇,每天过得幸福安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儿子、媳妇在家庭和谐气氛的熏陶下,尊重长辈,团结邻里,邻居有急重病,儿子作为医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救,深受领导、邻居的好评。
    该家庭还积极参与为社会捐献爱心的活动,多年来在汶川地震、甘肃地震、冰雪灾害、雅安地震、为公安女干警捐款、为烈士武文斌捐款、救助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捐款活动中,无偿捐赠钱物达数千元。丁建中同志还是一名“代理妈妈”,长期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定期走访资助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
    丁建中家庭是极其平凡的家庭,但家庭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他们互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丁笋家庭事迹简介

    丁笋,女,交通运输总公司财务科长,一家5口人,公公、婆婆、丈夫和儿子。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进行换位思考,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这是丁笋感悟最深的一句话。与丈夫张国阳结婚23年中,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始终注意尊重对方,做到相互理解。丁笋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勤俭持家的妻子和成功的母亲,婆婆安享幸福,夫妻恩爱和睦,儿子学业有成。23年里,她作为儿媳、妻子和母亲,用那直爽的性格和爱家的责任心,尊老爱幼,真心相待,维护着家庭的幸福美满。丈夫工作忙,她主动承担家里事务,不仅注重儿子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2012年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婆婆年龄大,身体明显不如以前。夫妻俩商量后,丁笋请假一段时间,专职照顾婆婆,老人逢人都夸儿媳好。
    丁笋一家热爱公益,经常参加社会和单位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她本人已累计献血2000多毫升,并多年资助青海和我市贫困学生,有的已考上军校,踏入工作岗位。邻里团结,主动帮助邻居化解矛盾,化解邻里纠纷。在单位,负责财务工作,2010年某单位多给2万元,当时对方未发现,丁笋发现后二话没说立即退还,对方感激给单位送来感谢信!之后,单位同志才知道。她做好事不留名,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同志,被评为我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她的家庭被单位和邻居誉为和谐幸福的家庭。


    单清瑞家庭事迹简介

    单清瑞,女,36岁,是白牛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一家四口,婆婆、丈夫和上初中的女儿。
    16年前,公公被查出患了癌症晚期,婆婆受不了打击,患上了抑郁症。这时单清瑞已怀孕3个多月,夫妻俩流着泪做下了“照顾好老人,先不要孩子”的决定。丈夫在医院照顾父亲,妻子在家照顾婆婆,晚上睡在婆婆身边,端茶掖被,开导劝慰婆婆,婆婆病好后,陪着公公走完了最后一程。公公看病期间家里已经入不敷出,夫妻俩就借钱办了丧事,剩余的钱又拿来凑够了弟弟上大学的学费。婆婆后来得了骨质增生不能走路,夫妻俩背着婆婆到安阳、新野四处寻医问药。弟弟毕业后面临着结婚这笔不小的开销,单清瑞从娘家借了钱给弟弟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2006年后,单清瑞家经济慢慢宽裕了。姐姐家盖房资金不足,单清瑞就亲自送去1万元,二叔出车祸,大小便不能自理,丈夫秦明先一直照顾着。弟弟和弟媳准备买房,她又把几年来弟弟送回家的钱和她们夫妻节俭下的积蓄交给弟弟、弟媳。听说村里集资修路,就马上送去2000元,遇到社会上给灾区、贫困山区捐款捐物她们家都能倾囊相助。她和丈夫七年间资助了三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长大成人。单清瑞夫妇结婚17年来,无怨无悔地经营着这个家,虽不富裕,但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杨力家庭事迹简介

    杨力,男,31岁,裴营乡房营村会计,全家6口人,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
    杨力,2009年退伍复员,2011年与妻子一起开办一家农村幼儿园,父母经营小超市。全家人相互关心,相互照顾。杨力夫妇整天忙于幼儿园工作,早饭常常吃不到嘴里,爸妈总是心疼他们,经常把饭送到幼儿园。母亲做子宫肌瘤手术期间,白天是爸爸照料,他们夫妻二人下班就做好饭菜带着女儿去照料,爸妈常说:有个好儿媳,胜似亲闺女。他们还力所能及地帮助邻居。
    看到幼儿园里的孤儿、低保、留守儿童,学费收交困难,该减则减,该免则免,农忙时还主动为没时间接孩子的家庭免费接送孩子。邻居三叔干活时手指出了意外,没人照顾,杨力连夜开车送到南阳,及时把手指接上,和三婶共同照顾二十多天,白天在病房里,晚上就在车上凑合一宿。杨力母亲说:照顾好你三叔,家里有我。媳妇说,安心照料,爸妈、孩子有我。简单的话语,透出了对人最真诚的关怀。父亲杨金田还经常帮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为庄稼施肥、收割庄稼等。
    普通的农民,平凡的农村家庭,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互敬互爱互谅和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美好和谐的幸福之家。

    陈吉庚家庭事迹简介

    陈吉庚,男,42岁,穰东二初中教师,全家5口人,父母,农民,60多岁;妻子门书平,41岁,穰东二初中教师;女儿,17岁,在一高中学习。
    陈吉庚夫妇从事教育事业十几年,能立足本职,携手投身课政,积极探索创新思路,自觉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所教班级在全市50多所学校中名列前茅。陈吉庚于2014年获邓州市课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
    陈吉庚和门书平于97年结婚,十多年来,夫妻互相照顾,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妻子是个细心人,婆婆身体不舒服,妻子跑前忙后,买药涂药,感动了婆婆。陈吉庚的父母60多岁,整天闲不住,种菜养鸡,经常给他们提供“绿色食品”。他们夫妻二人有空就陪老人,缺啥买啥。另外,他们夫妻二人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妻子90多岁的外公、外婆,经常给他们送药、买菜。邻居、同事有事,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热心帮助。且全家参与爱心协会,陈吉庚每年还积极参与献血活动,累计义务献血1000cc,尽其绵薄之力,奉献爱心,奉献社会。


    王爱勤家庭事迹简介

    王爱勤,女,52岁,小杨营乡郭坡村妇代会主任。从事妇女工作三十余年,工作热情高,积极进取,善于学习,把群众视为亲人,自觉主动服务妇女,服务老人,多次荣获市、乡先进工作者。
    结婚三十多年,夫妻虽然性格、文化、志趣有差异,但家庭中很少出现冲突。夫妻二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丈夫在兄弟三个中是老大,两个弟弟都外出打工,伺侯老人全由他们承担,父母单独生活,但经常把所需东西提前购置买米买菜。大旱天气,没水担水送水,平常带上街洗头、剪发、洗澡,细心照料。婆婆对儿媳也像亲女儿一样关心体贴。妯娌之间相互帮忙,老小的孩子王爱勤也无怨无悔地伺侯,无私帮助,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作为农村妇女干部,一直坚持从我做起,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注重言传身教,遵循1大于10的教育原则,“与其说教子十条,不如父母认真做一件”。他们尊老爱幼,肯于吃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儿子。儿子郭拓拖,学习好,懂礼貌,乐于助人,现在西安交大读研二。
    三十年来,王爱勤夫妇相敬相爱,真诚相处,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和谐家庭。


    李云会家庭事迹简介

    李云会,女,49岁,裴营乡汤集村人。全家8口人,李云会夫妇、大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及次子和70多岁的婆婆。
    李云会是个普通的农民,86年结婚,三十年来,夫妻二人互谅互让,平等互爱。其丈夫患肾病综合症、肝硬化,李云会不离不弃,四处求医, 精心照顾,直至好转稳定。为使丈夫开心,她带着丈夫到镇平、内乡等地学习花卉种植、盆栽技术,栽培从几盆发展到几百盆,并上市销售,结果受益匪浅。既调整了心情,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李云会家里家外一把手,为还清看病的债务,她带着孩子们承包30多亩地,一年365天,风里雨里不停歇,庄稼种的不比别人差。
    公公老年痴呆,照顾得无微不至,直至公公去世。对婆婆更是义不容辞,和婆婆生活近30年,从未发生过口舌之争,在婆婆眼里,李云会和自己的女儿一样,他们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任劳任怨,渡过了难关。
    丈夫身体恢复很好,现在还是村组会计、党员,工作认真,恪尽职守,积极为建设美丽乡村出谋划策。邻里关系融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他们一对平凡的夫妻,相互扶持,成就了一朵不凋的“家庭幸福之花”,李云会被推荐为“河南省乡村好媳妇”。


    贾斌家庭事迹简介

    贾斌,邓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妻子唐娜和他在同一个单位,全家五口人。
    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共同协商解决家庭大事,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一人工作忙时,另一人就主动承担起家务活。对女儿不但悉心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还关注她的品德教育,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和乐观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她养成勤俭节约、严谨做事的良好习惯。业余时间,女儿总会收集各种废品,变卖成钱,用于地震、洪水灾区以及学校组织的其他捐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勤俭朴素,一分一厘都合理使用,家里面的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丢弃,节约能源已经成为全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妻子唐娜对婆婆尊敬有加,相处就像亲母女,从结婚至今从未与婆婆红过脸,逢年过节总不忘给婆婆买礼物。2005年春天,贾斌母亲因青霉素过敏全身浮肿,贾斌出差在外不能及时回家,妻子唐娜带着婆婆去医院,楼上楼下跑着缴费、检查、开药,回家后,婆婆半个月下不了床,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妻子一边亲自为婆婆输液,一边照顾两三岁的孩子,忙得团团转,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婆婆对媳妇也是关爱有加,除了帮忙照顾3个月的小孙女之外,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妇产科经验传授给儿媳。2009年,唐娜父亲不幸患上肺癌,夫妻俩也悉心照顾直至去世。
    贾斌一家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中弘扬了母贤子孝、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倡导了文明新风。


    夏黎家庭事迹简介

    家和万事兴,对于夏黎家庭,互敬互爱,和谐融洽尤为重要。
    夏黎是水利局财务科的一名普通干部,她在婚前就得知婆婆中风偏瘫,身体一直不好,依然毅然决然的嫁进了这家。婚后夫妻两人恩爱有加,总是主动承担家务,从不计较谁付出的比较多。公公、婆婆是家中的榜样,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对儿媳如女儿,对小辈也是精心照料。他们还经常把客厅变成家庭“会议室”,家庭成员们各自分享经验、做法和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夏黎夫妇每年也从不忘记带着老人定期检查身体,在节假日外出游玩,让老人感受到关爱。婆婆行动不便生了脚气,夏黎就四处搜集桐树花给婆婆煮水洗脚,修剪指甲。婆婆住院期间,夏黎端茶送水,做饭送饭,喂饭洗衣,毫无怨言。他们的女儿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十分孝顺,在奶奶咽不下药丸时,把奶奶的药丸捣成粉,凉好开水,喂给她吃,就这样坚持了11年,直到婆婆病逝。
    平凡见真情,这个家中的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责任,互相理解体谅,共同携手努力,成就了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


    罗东营家庭事迹简介

    罗东营,男,41岁,在国税局工作。全家5口人,父亲是国税局退休职工,母亲是市委招待所退休职工,妻子在国税局上班,女儿上小学。
    罗东营和妻子在同一个单位,罗东营是征管科科长,妻子胡雪丽是监察室副主任,他们夫妻二人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工作上比翼齐飞,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结婚十多年来,从未红过脸,当意见不统一时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交流。平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老人吃苦耐劳,言传身教,主动承担接送孙女的任务,使儿子、儿媳能够安心工作。作为儿子、儿媳也能体谅老人不易,下班回家忙里忙外,主动干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服,尽量减轻父母负担。平时老人不舒服,能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寻医问药,尽力照顾,精心呵护,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单位工作认真、敬业,特别是业务上新系统上线,面对新问题很多,罗东营牺牲了节假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他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精神,感动了同事,感动了家人。妻子默默支持,当时罗东营的父亲有病住院,胡雪丽一人承担,无怨无悔,全力配合,受到同事和家人的高度评价。
    邻里关系处理恰当,热心公益,自愿担当志愿者,救济贫困大学生,特困留守儿童活动冲锋在前,是大家的称赞、羡慕恩爱的夫妻,和谐的家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