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一泓清水北去,两岸黄梨飘香。我市作为南水北调的渠首市,一条干渠从境内蜿蜒北上,干渠两岸种植的晚秋黄梨,既保护了水土流失又为千里干渠增添了一景。据统计,目前全市15个乡镇晚秋黄梨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成为促发展、调结构强市富民的一个新型产业。
提及晚秋黄梨,就会让我们想到刘怀生和他的晚秋黄梨协会。日前,记者在张楼乡孙渠村的梨园里,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已经70岁高龄的老人。“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已经在大多数农民心里扎根。”刘怀生说,“怕风险,对新事物保持观望,不敢参与,几乎是现在所有农民的共性。好的致富项目,必须示范带动,大家看到经济效益后,才能试探性地进行。”作为一名下乡知青,和农民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很了解现在的农村需要什么,农民在想什么。因此,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2006年12月,他率先引进舞钢市金土地林果种苗繁育中心培育的晚秋黄梨新品种,历经磨砺,10年春去冬来,由第一年的12户28亩晚秋黄梨,逐步发展到今年全市15个乡镇的6000亩规模种植。
实际上,舞钢市金土地林果种苗繁育中心,正是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市场需求,精心研发的一个黄梨果苗新品种。据了解,该品种有两大特点:一是矮化密植,挂果早,耐旱耐涝,抗冻防冻,适宜各种土质种植,每亩可栽植170株,成树高两米左右,一年挂果,两年可达5000斤,三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均在万斤左右;二是果品佳,单果重500―800克,最大可达1800克,皮薄、核小、无杂质,果肉细滑、洁白香甜,果糖含量高达16.8%,果实切面15天不变质、不变色,在高温下可储存6―8个月之久。
为了让村民们了解这个新品种,刘怀生自己出资租车,多次带领村民到舞钢、漯河、西峡等地参观考察种植项目。经过实地观摩,让村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这个新品种的发展前景,以每株10元的价格,定购种苗,并与公司签订包种苗质量、包成活率95%以上、包技术服务、包产品回收的“四包”合同,让种植户享受到从种植、挂果和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坚定了种植户对栽种晚秋黄梨的决心和信心。
天道酬勤。2006年,分散在张楼、白牛两个乡镇的第一批种植晚秋黄梨的12户村民,在刘怀生的热心指导下,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前来参观学习。孙渠村的8户村民,在耕地上栽种的晚秋黄梨果实喜人;穰东镇三教村侯付斗夫妻,在原楼板厂水泥板上砸窝栽种的晚秋黄梨也同样挂满技头,让参观者赞叹不已。一花引来百花开,尤其是今年,已种植10年的果树,每亩产量高达万斤左右,按每斤市场价2至3元,可观的经济效益让种植的村民露出了笑容。据刘怀生介绍,如今,以张楼乡为核心的晚秋黄梨已辐射带动白牛、穰东、湍河、桑庄、腰店等15个乡镇和相邻的镇平、新野、内乡、淅川等地。6000余亩的种植规模,实现了亩产值超万元的喜人景象。张楼乡吴集村的董秀华女士、丈夫、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自己一人在家种植1.3亩的晚秋黄梨,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年年黄梨丰收。“我一亩黄梨的经济收入,要超过种植其它农作物的几倍。”她兴致勃勃地说。2013年,她1.3亩黄梨收入1.7万元,如今,她把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叫了回来,准备再发展4亩地的黄梨,像董秀华这样靠黄梨致富的典型,在孙渠晚秋黄梨生产基地随处可见。
为把晚秋黄梨这个新产业做大做强,2013年8月,市科协成立了市晚秋黄梨协会,推荐刘怀生为理事长。当上理事长的刘怀生愈加感到肩负的责任,为更好开展工作,他购置了电脑和汽车,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和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如今的刘理事长,虽说已是古稀之年,但为了晚秋黄梨产业的发展,经常奔波在全市15个乡镇的晚秋黄梨种植现场,做技术指导。“能够看到所有种植户脸上的笑容,我也很开心。”刘怀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