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地带,辖5个街道、55个城市社区。近年来,宛城区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通过“阵地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保障机制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高质量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阵地规范化
一是统筹谋划。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阵地建设完善基层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制定选址设计、建筑面积、建设标准、配套设施的具体标准,使社区阵地建设科学有序有章可循。二是示范引导。区委组织部每年确定2个街道和若干社区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以“逐社观摩、整街推进”活动为平台,组织开展观摩学习,层层示范引导、个个晋位升级,推进阵地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精准落实。开展“阵地建设三年行动”,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帐式督查、绩效式考核,每周将建设进度用图片加文字形式,报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保证建设进度。划分板块型、村改居型和新建小区型三种类型,采取租借、借用、购买、配建、新建等措施,扩大阵地面积,社区服务阵地用地平均扩大35%,社区阵地面积1000平米以上的占社区总数22%,500平米以上的占社区总数55%,保障社区“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场地、学习有去处”。
二、队伍专业化
一是选强“领头雁”。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通过届满考核、竞选承诺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在推动中心工作中发现优秀社区干部,一批经过文明城市创建、城中村改造、农运遗留、内河治理等急难一线岗位锻炼的优秀干部走上了社区重要工作岗位,成为社区“两委”班子“领头雁”。二是管好“排头兵”。举办新一届社区“两委”主职培训班,开展党建业务、社区治理能力培训,制定《关于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的实施意见》,结合开展“三亮三评”活动,按照“优秀、称职、一般”三个等次,对社区“两委”干部进行年度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增强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用好“志愿者”。推行“双向共管、党员双报到”制度,县处级党员干部带头,推动7223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和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认领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矛盾调处等22种公益岗位,全区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点79个,注册志愿者6.28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多场次,形成了在职干部“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局面。
三、服务精细化
一是规范窗口服务。明确社区服务大厅必设的党员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综合治理、人口计生、住房保障等6类服务窗口,建立服务窗口受理、限时办结、集体议决、责任追究“四项制度”,社区服务大厅统一悬挂《四级便民服务机制网络架构图》《本级办理、中转、代办服务项目清单》《一次性告知单》标牌,办事群众能够对本级和上下级服务事项、办事流程、联系方式等内容一目了然,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创新服务载体。按照“一网一端一号六中心”标准建成社区党群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1个,形成贯通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党群服务网络。结合社会治理和群众需求,开展“四联两聚”活动,推行区级特色服务、街道下沉服务和社区直接服务,累计设立党建服务载体26个,开展“日间照料中心、律师服务团进基层、“五心”工程助和谐、幸福社区、十送十无忧等各类主题服务活动600多场次,打造了“有色彩、有温暖、有活力”的社区党建新格局。三是引入社会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岗位等形式,引入近邻社工、乐如家养老服务、小蚂蚁志愿者服务队、夕阳红文艺队等社会组织,有计划、不间断地开展安装“平安钟”、家电维修、膳食配送、衣物干洗等上门服务和文化咨询服务,实现社区治理和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有效填补社区服务盲区。
四、保障机制化
一是强化责任。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年中自查承诺兑现、年底进行述职评议的工作制度,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层层夯实社区党建责任。探索制定了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协调议事、共驻共建等制度,成立街道大工委4个、社区大党委25个,在古宛城开发、创文、内河治理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区域共建、互利双赢”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经费。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的标准足额划拨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将社区干部工资提高到每月2300元,为社区服务和党组织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的民主决策程序规范资金使用,有效解决了无人管理社区服务群众难题。三是改进作风。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对社区阵地和干部作风进行督导检查,明察服务大厅、功能室、服务窗口设置情况,暗访岗位值守、窗口服务态度、周边环境卫生等情况,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干部的思想观念向服务型转变,去年以来,全区55个城市社区累计办理服务事项3.2万件,接待群众5万余人次,确保了社区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