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要把握“两句话,八个字”的要求,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讲话的关键词,是灵魂,是主题,也是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的一把钥匙,它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我们党为什么出发、怎样一路走来、如何走向未来联系起来,科学指明了我们党95年历史的出发点、根本点、生长点,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信仰之基、成功之道和胜利之要。
一、不忘初心,我们党为什么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讲话提出了一个关于党的历史的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党的大本大源问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党的初心、从为什么出发中寻找答案。中华民族有国有史五千年,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很高的文明,即便是到了末期,也还创造了长达115年的康乾盛世,有人称它为“落日的辉煌”。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总量、中国对外贸易约占世界三分之一。就是在康乾盛世结束以后,中国经济也还处于世界前列。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时,中国经济总量还占世界总量33%,而美国只占1.8%。此后,伴随西方的殖民掠夺和入侵,中华民族开始慢慢衰落,1919年达到最低点,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2%,而同时期美国则占27.8%。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面貌开始发生改变,经济指标开始回升。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了,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强盛。我们之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要恢复这个光荣,让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形成时用了一个新词一一“成为”,过去常用的词是“沦为”或“沦落”。“成为”这个词用得好、用得准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改变的根本原因讲清楚了,主要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我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民族的衰落不是主动的“沦为”,而是被动的“成为”。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历史错位问题。因为不论是“沦落”还是“沦为”,都蕴含了历史主体内生性自然运动结果的意味,这会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是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正因为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入侵造成“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早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甘心国家被瓜分、民族被欺侮,“师夷长技以制夷”,举办了洋务运动。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把中国“对外学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技术;第二个阶段是学习西方制度;第三个阶段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洋务运动就是“第一个阶段”,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救国运动,但失败了。在这同时,农民阶级奋起抗争,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也失败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次顽强奋斗。就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而言,辛亥革命是取得了胜利,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这一点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纵观世界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应该是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来承担的。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导致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承担和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止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我们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党史的第一个时期,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区别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有“新”“旧”之分,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阶段任务却是相同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奋斗,把他没有完成的任务加以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把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推向社会主义。
不论是从近代以来革命运动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规律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都是必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段话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181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51年后,“马克思”这个名字和他的思想被陆续翻译成中文。1899年,在上海基督教广教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中国人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中,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当时翻译的名字和我们今天所使用“马克思”这几个中文字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把马克思的国籍搞错了,说马克思是英国的工人阶级领袖。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400多字,也出现了马克思的名字。但他把“马克思”的名称翻译成了“麦喀斯”。1901年,上海世界社出版了一本八开大画册,叫《近世界六十名人》,第一次出现了大胡子马克思的形象画像,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马克思形象。
客观地讲,马克思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人去关注。直到22年后的1921年,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迅速投入实践。这种历史状况的转变与十月革命有着密切关系。1911年,十月革命发生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俄国当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但是无产阶级革命在这里成功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工农民主专政。俄国的这场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由什么样理论指导的?中国先进分子思考的最终结论就是毛泽东概括的那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人。1918年,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论述1911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与11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木质区别。他在同一年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该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第一部中文全译木《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发行。它的翻译者叫陈望道。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木,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12年,人民论坛刊登了一篇题为《信仰的味道》的文章。文章写道,1920年陈望道在家乡茅屋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母亲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过了很长时间,母亲问吃了没有?够不够甜?陈望道说:够甜!够甜!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定理想信念时,讲过这个感人的故事。
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扎下根来。从最初传播历程看,马克思主义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中国的政党很多,辛亥革命后政党政治在中国兴起,“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各种政治组织和团体最多时达680多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有300多个。当时的社会主义学派也是五花八门,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纷然杂陈。但各式各样的政党和学派思想最终都昙花一现,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站住了,发展壮大起来了。
当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指导思想时,它已经诞生73年了。那个时候,我们党也只是几百个政党中的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出席一大的代表有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湖南代表何叔衡,魂5岁;最小的是北京代表、北京大学学生刘仁静,只有19岁。全体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毛泽东那一年正好是28岁。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是56岁。这一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刚好经历了28年。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当时没有引起社会上太多注意,完全是秘密的,以至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一大时,有暗探闯入,与会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马上中止会议。之后,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的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党的一大召开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之所以把7月1日作为党成立纪念日,是因为1911年我们党在延安时准备举行建党20周年庆祝活动,参加过一大的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都回忆说会议召开的时间是7月,但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天,后来就决定按照